![]()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是母親節,許多子女都希望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爲母親送上節日的祝福。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家庭幸福教育指導專家陳秀茹建議:對母愛的回報應避免流於形式,更重要的是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平時對母親多一些關愛與陪伴,每天都會是母親節。
記者近日在街頭走訪時發現,母親節到來前夕,以康乃馨、百合爲主打的鮮花賣得火爆,一些鮮花店早在兩週前就開始接受預訂。不僅鮮花店的生意火爆,連蛋糕店的生意也非常紅火,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商家,都競相打響了“促銷戰”,瞅準節日商機,紛紛打出“親情牌”來招攬消費者。這些裹挾着商業元素的信息充斥着人們的視野,使得許多平時過於忙碌的兒女們,不至於淡忘和忽視這樣一個重要節日的存在。
針對這種“每逢節日情感升溫”的現象,陳秀茹認爲,母親節給了人們表達親情和愛意的機會,但有些子女過於看重借節日的名義來加以表現,而往往忽視了平日裏對父母親的關愛與陪伴,這樣的表現不免流於形式和過場。有些人並沒有把對父母的愛融進平時生活裏,疲於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忙碌,即便是與父母朝夕相處,也不見得能和他們聊聊天,哪怕是說上一句體貼的話。另一方面,中國式的父母之愛是深沉而內斂的,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全身心地給予和傾注自己全部的愛,以一棵“大樹”的形象爲子女撐起保護傘,而忽視了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愛的種子。這種不求回報式的愛,也使得一些子女把父母的操勞當做是一種習慣和理所當然,忽視了成年之後對父母愛的“反哺”。
陳秀茹表示,對於習慣了沐浴在母愛中的子女而言,對母親最好的回報,其實就是常態的情感。無論以何種形式,無論何時何地,這種情感是其他任何物質載體所無法替代的。子女想念、牽掛父母,這種生命最本真的力量,支撐着國人最樸實的家庭觀念和倫理思想。有空常回家看看,多些與父母的促膝長談,多聽母親嘮叨上幾句;忙時不忘打個電話多幾句問候,讓牽掛你的母親同樣感覺到你對她的牽掛,這就是最好的節日禮物。此外,心中對父母的愛要經常表達出來,及時行孝,纔不會給自己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親情的體現不是用日期來限定的,與其在節日當天傾盡所思,博父母一笑,不如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