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好人語錄
我就是普通人,做人幹事全憑自己的良心。這次去災區做志願者,也是覺得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儘自己的責任。也許有人認爲,奉獻就是付出。其實在我看來,奉獻的同時,也是得到。在災區看到的聽到的那些動人故事,就是對自己的心靈洗禮,是無價的精神營養。
天津北方網訊:在雅安4.20抗震救災的日子裏,北辰區出了個獨自駕車運送物資支援災區的“陽光男孩”。青光鎮劉家碼頭村28歲的宋金偉不顧懷孕7個月的妻子的阻攔,毅然決然告別家人,自駕車長途跋涉,穿過崎嶇險要亂石散落的山路,將自費購買的生活物資送到災民手中。且在當地與村民和志願者一起跋山涉水,救助老幼,搬石清障,保障交通,直至人車俱傷方纔回津。
抗震救災我要自駕去雅安
宋金偉是青光鎮劉家碼頭村一名綜合巡邏防控隊員,負責村裏的治安巡邏和防火防盜。他勤勤懇懇地工作,平時樂於助人。村裏的空巢老人家裏,常常看到他忙碌幹活的身影,外來務工子女家中困難,每年都會得到他的資助,村裏誰家有急難險重的事,總能看到他跑前跑後。
4月20日雅安突發地震,慘烈的災情揪住了他的心。下班回到家,他臉不洗飯不吃,只顧守着電視收看災區新聞。看到有一些地區因道路被落石阻斷,救援人員不能進入到災區,他心急如火。電視裏災民缺食物,缺水喝的鏡頭,時時在他腦海裏浮現。樂於助人的他真想飛過去,親自到現場參加救災。
他把“抗震救災,我要自駕去雅安!”的想法向家人提了出來。懷孕7個多月的妻子以孕期需要照顧爲由堅決不同意。母親聽說他要去災區,瞪着眼睛與他理論:“電視裏說,這時候那裏還都是餘震呢,你去不是找死嗎?真有個三長兩短,咱這一家老小怎麼辦?”平時很少說話的父親也發表意見:“你連咱天津市都沒出去過,四川那麼大老遠的地方你怎麼去?再說,那裏情況還不清楚,太危險啦!”
宋金偉有個犟脾氣,他認準了的道兒,九頭牛都拉不回。夜深人靜,宋金偉聽得出妻子在輕輕抽泣!他心裏明白,妻子的無語,是對他支援災區的默認與支持,愛人的淚水是對自己的牽掛!
宋金偉一向工作認真,上班8年極少請假。當宋金偉說出要去救災而請假的時候,從小看着他長大的村領導拍着他的肩膀說:“金偉真是好樣的,去吧!年輕人正是練膽量、有作爲的時候,一路上千萬當心,我們等着你勝利凱旋!”
請好假宋金偉回到家裏,把家裏僅剩下的8000元錢裝進口袋,開車直奔批發市場。方便麪、餅乾、礦泉水、麪包等等,一大包一大包地裝滿了整個後備廂、後座和副駕駛座上,他恨不得車廂大些,再大些……
4月23日清晨,宋金偉帶着家人的囑託,帶着鄉鄰對災區人們的問候駕車出發了,他的心就像是長了翅膀,導航儀的目的地直指雅安抗震救災指揮部。遙遠的路途,一個完全陌生的前方,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和膽怯,方向盤在他的手裏就像是一根繮繩,他把汽車當成一匹奔馳的駿馬,疲勞二字早已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經過河北,過山西,當看到陝西一處明顯的標誌牌上標有“雅安抗震救災方向”的時候,宋金偉情緒高漲,從早晨一直開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打尖小睡不到兩小時,就又駕車出發了。下午5點,一個從天津來的從未出過遠門的“獨膽英雄”,滿載着對災區人民的一片愛心來到雅安。是緊張,是激動,宋金偉的心裏怦怦怦地跳個不停!
急切救援一片真情暖人間
雅安地震後,參加抗震救災的志願者從祖國各地涌來,爲保證交通順暢,進入災區的車輛不得不進行交通管制。宋金偉把駕駛證和行車證押在檢查站,才得以進入災區。
宋金偉駕車駛入了災區。他看到倒塌的房子,開裂的路面,歪歪斜斜的建築,岌岌可危的山體。更堅定了到受災更嚴重的地方去的決心。他又開車兩個多小時,到了寶盛。這裏的情況讓他觸目驚心,路旁的村落一片破敗,滿目瘡痍,不由得讓他心中涌起陣陣悲傷。山路越來越難走,只有一輛車才能通行的路面,錯車要在稍寬一點兒的地方避讓才能行進。道路隨山勢蜿蜒曲折,突兀的石崖好像就懸在頭頂,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急轉彎處的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溝壑。在平原開慣車的宋金偉,雙手緊握方向盤,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有半點兒閃失。他知道,千分之一的疏忽都會讓他車毀人亡!再往前開,山路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從山上滾下的石頭,車不能再開了。遠遠的,他看到了一些帳篷,公路上村莊裏依稀可見戴“志願者”紅袖標的人們。宋金偉融入了志願者抗震救災的大軍之中……
不用報姓名,不用辦手續,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就是一組。在寶盛的幾天裏,宋金偉和志願者們一起,先後到過太平鎮、勝利村、中壩村、平安村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村落。山裏的村子散落,一個村子就有好幾處,村舍多木製房屋,三三兩兩地散居在山坳中。山路陡峭,行走困難,志願者們最急迫的任務就是爲無衣無食無處居住的村民解決困難,許多救災場面讓宋金偉至今難忘:
在平安村,零零散散分佈的一些木頭房子,已經沒有了原來的模樣。有的被山上滾落的石頭砸塌,有的被滑坡全部掩埋,有一座樓房甚至被巨石攔腰砸成兩截,半截樓房都栽進山澗。廢墟中倖存的老人和孩子,茫然無措地站在路旁,失去親人的悲痛,驚恐的眼神,無助的愁容。看到這情景,宋金偉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他們是進村的第一批志願者,看到讓人如此心痛的一幕,悲傷的心情真是無比複雜。他和其他志願者一起,立刻把背上來的食物送到村民手中。看到救助者到來,有些老人們失聲痛哭,有的人跪倒在地,感謝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那場面讓所有救援人爲之動容!
在勝利村,他們幾個人分成兩組分頭到村裏尋找倖存者。宋金偉一組仔細地尋找着每一個角落。突然,他發現一座還未倒塌的房子側面的豬圈裏面竟然有一位老人。滿面愁容的老人用微弱的鄉音說:他今年已經86歲了,家中就他自己了,幾天沒有吃喝,也不敢再到房子裏去。你們如果不來,我只能等死了!不等老人說完,宋金偉已經是淚流滿面了。他和另兩位志願者都拿出了身上僅有的食物和水,留給了老人,自己餓着肚子繼續前行。
在寶盛鄉,宋金偉和志願者們在鄉周圍的各村瞭解災民所缺的物資,然後迅速彙集統計,列出明細:日常的用水、食用的米麪、嬰兒的奶粉、急需的發電機,等等。宋金偉帶去的物品都送光了,和宋金偉住在一起的志願者曾經在汶川地震中參與過救援,通過多方聯繫,終於找到另一個志願者團隊可以免費提供物資的地點,但需要自己拉運。宋金偉自告奮勇,馬上駕車出發,東西太多,他往返了三趟才把所需物資都送到村中,緩解了村民之急。在運送物資的路上,途經一段狹窄的山路時,突然山上滾落大大小小的石塊。宋金偉知道,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生死攸關的時刻,車已經沒有退路,猛踩油門冒死前進是唯一的選擇!闖過了一劫,停下車來,宋金偉撫摸着車身上被石塊砸癟的“傷痕”,冷汗從額頭上滲出!這輛纔開了不到四個月的新寶來,是父母在年前拿出多年的積蓄給他買的。他心疼新車,但也爲這輛車感到光榮,因爲在他們志願者團隊裏,這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家知道這位來自天津小夥兒爲災區做出的貢獻,從心裏佩服這位80後年輕人!
清除路障保住運輸生命線
志願者的另一項任務是爲被石塊堵塞的道路清除障礙。4月26日天剛矇矇亮,宋金偉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出發,在爲受災村民發放食物後,大家七手八腳地從廢墟中找出鋤頭、鐵杴等工具,開始清理村子通到山下的路面。清障是在緊張和危險的環境中進行,山上隨時都會有石頭落下,觀察避險不可缺少,儘管如此,大家的積極性十分高漲。高山峻嶺之間,齊心協力的勞動號子在山谷迴盪,將大塊石頭推下山崖就會有一陣勝利的笑聲。一天中搬運了多少石頭,無人也無法計算,只是在夜幕降臨後,兩腿無力和兩臂痠痛的他們會很快在最簡陋的帳篷裏酣然入睡。
那一天,宋金偉等12名志願者徒步下山路過太平鎮附近的小村子。村子不大,人也不多,可是受災情況還挺嚴重。不僅房子都坍塌了,水泥路面都損毀了,到處都是石頭、泥塊、樹根,一片狼藉。宋金偉把帶來的食物都從車裏搬出來,分給了村民。然後大家一起動手清理路面,因爲沒有得力的工具,只能用手搬,用肩扛,遇到大石塊,就幾個人一起齊心協力挪動。也許是因爲心情太急迫,宋金偉一不小心扭傷了右腿韌帶,腿疼得他使不上勁,但他沒有吭聲,拖着傷腿繼續堅持戰鬥。手磨破了,鮮血印在石頭上,汗水溼透了衣服,但是沒有一個人停下來。下山路上,大家都累得擡不起胳膊來,宋金偉更是腿疼的無法打彎兒,一瘸一拐地慢慢地挪回了住地。其他志願者都問他:“爲什麼不給自己開一點兒藥呢?”他笑笑說:“嗨,這地方缺醫少藥,需要藥的人多着呢,自己能忍就忍了吧。”
宋金偉說:“看到通往災區的道路被我們打通,看到運輸車輛和大部隊在我們清整的路上走過,我們就同全國各地所有參加救災的人一樣,感到十分光榮和自豪!”
血濃於水手足情深譜詩篇
如果說當初宋金偉“獨膽”一人自駕到雅安救災還帶有一種激情,那麼在與衆多志願者的並肩戰鬥中,對他的影響又是一次思想境界的昇華。在這裏,他看到了團結的力量,體驗到了血濃於水的親情,感受到同胞骨肉手足情深的真正含義。
宋金偉剛剛進入雅安災區的時候,路邊時不時地有幾個大一點兒孩子向過往的車輛招手,他們手持寫有“叔叔你們辛苦了”、“請您歇歇腳,喝口水吧”的簡易標語牌。宋金偉停下車來,把車裏的食物拿出來給孩子們。可讓他驚訝的是,沒有一個孩子肯接受他的東西。孩子們看着那五顏六色的美麗包裝,有的吮着手指分明是渴望着食品。但是他們卻都在說:“我們這裏還好,山裏的情況更糟糕,那裏孩子們沒有吃的,請把食物拿給更需要的人吧!”看着那些可愛的災區孩子,宋金偉的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他執意將一些兒童食品塞給孩子們,但孩子們依然又都把食物塞回車裏。宋金偉擦着不斷流下的淚水,心裏說不清楚是高興還是悲傷。這些孩子的舉動讓他的心靈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28日清晨,宋金偉接到同住一起的志願者電話,說一位身患癌症的志願者,因爲疼痛難忍,急需一些止痛藥物。這位來自新疆的癌症患者,甩開醫護人員的監護,隻身來到雅安,他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獻給抗震救災,實現他生命的價值。宋金偉聽後感動不已,馬不停蹄地驅車開往鎮上,找到了一個服務點,拿到了止痛片,又趕緊往回折返。他想見一見這位死也要死在救災一線的志願者?可人海茫茫,哪裏去找這位可敬的人呢!宋金偉知道,在成千上萬的志願者中,他們的情況各有不同,但他們信念只有一個,抗震救災,爲了中華大家庭!他明白,在天災面前,他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是爲了愛,奉獻二字就是志願者的座右銘。
宋金偉重新回到搶修公路的志願者中間。他知道,志願者來自全國各地,同在一起救災的就有東北的、西北的、河北的、河南的、山西的、陝西的、四川的、新疆的……還有許多來自天津的老鄉呢……宋金偉覺得自己在雅安並不孤單,他像一片樹葉,與志願者一起,匯成了一片鬱郁蒼蒼的樹林,給災區的人民撐起一片陰涼;他如一根絲線,與愛心人士一同,織就了一座碩大的爲災區人們避難的帳篷;他像一滴水,與全國支援災區的人士一道,匯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浩瀚的愛心海洋。宋金偉爲此驕傲,每晚都會通過短信向他的父母、妻子播報災區見聞,說他在災區一切都好,天津和全國都是雅安可靠的大後方!他看到,參加抗震救災的志願者們,多數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以祖國需要爲己任,敢於擔當,樂於奉獻,在他們身上,他看到了祖國的未來,看到了實現中國夢的希望!
宋金偉受傷的腿疼得厲害,白天瘸着腿咬着牙奔波勞作,晚上睡覺都不能翻身了。
後來,他連路都走不了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再堅持就成了大家的累贅了。人車俱傷的宋金偉,只好與雅安與他的同伴灑淚作別。回程2000公里,車開得特別慢,每每停車,他都會朝雅安那邊遙望。他是真心捨不得雅安,捨不得和他一起戰鬥這麼多天的志願者們,更捨不得那些還在困境中頑強抗爭的人們……本報通訊員林逢水李悅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