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與中國雖遠隔重洋,卻淵源深厚。早在1806年,中國人就已踏足這片土地。200多年來,這裏的華僑華人辛勤耕耘、自強不息,傳出了一個又一個響亮的華人名字。
何才:特多獨立後首任總督
所羅門·何才(曾譯所羅門·霍喬)出身草根家庭,父母都是華人,兩歲時隨雙親從牙買加移居特多。成年後,他從基層政府職員做起,先後在港口、工業、勞工等部門任職。1960年,何纔出任特多總督。1962年特多獨立,他繼續擔任總督直至1972年。
何纔不僅是所有英國殖民地中首位華人總督,還是當時英國殖民的西印度羣島聯邦首位當地出身的總督。何纔在任期間支持政府推動公務員本地化,逐步削弱英國在特多的影響力。
陳友仁:孫中山的親密戰友
陳友仁出生於特多的一個華商家庭,大學畢業後跟隨當地著名律師學習法律並獲得律師資格,成爲特多的第一個華人律師。
1911年秋,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傳至英國倫敦,正在那裏度假的陳友仁聽聞,毅然決定放棄豐厚的海外產業回到中國。回國後,他當過政府職員、辦過報紙,之後因撰寫揭露段祺瑞勾結日本的文章獲罪入獄,出獄後赴廣東追隨孫中山。
陳友仁英文、法律功底深厚,長期在孫中山身邊擔任顧問,1926年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其外交風格以“鐵腕”著稱,主持了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談判。
1941年,陳友仁被日軍脅迫遷居上海,遭到長期軟禁,日軍多次誘勸他參加汪精衛僞政府均遭其拒絕。1944年,他於上海病逝。
戴愛蓮:中國現代舞蹈之母
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戴愛蓮1916年生於特多,她自幼學習舞蹈,14歲赴倫敦留學。
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愛蓮在倫敦多次參加爲籌集抗日資金舉辦的義演。1940年她回到香港,珍珠港事件後她取道澳門回到內地,創作了大量以抗日救國爲題材的舞蹈作品。
戴愛蓮自上世紀40年代末起就在內地從事舞蹈教育工作,爲中國培養了大批舞蹈人才。她還蒐集整理了大量民族舞蹈素材,爲中國民間舞蹈走上現代舞臺做出巨大貢獻。
爲了紀念戴愛蓮在世界舞蹈藝術和中特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戴愛蓮基金會於2011年在特多首府西班牙港成立,每年選送優秀的特多年輕舞蹈人才赴中國留學深造。
卡萊爾·張:特多國旗設計者
卡萊爾·張1921年出生於特多一個華人家庭,長期從事藝術創作,涉及攝影、繪畫、戲劇、舞蹈、設計等多個領域,在特多及加勒比地區藝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特多獨立後的國旗由卡萊爾·張主持設計:國旗底色爲紅色,一道鑲白邊的黑帶從左上角斜貫至右下角。紅色代表國家和人民的生命力及陽光,黑色代表人民的力量和獻身精神,白色則象徵國家的未來和海洋。黑帶劃分的兩個三角形代表特立尼達島和多巴哥島。
他還受命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被陳列於西班牙港皮亞科國際機場抵達大廳醒目位置的繪畫作品《人類與生俱來的高貴》。特多著名藝術評論家傑弗裏·麥克萊恩認爲,這幅作品“可能是加勒比地區最重要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