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吳炳忠醫生(右一)和金灣花園社區居委會程主任(中間)接過身邊好人愛心接力棒
天津北方網訊:進入夏天,午後的地面溫度往往高達近40度,就在這樣炎熱的天氣裏,一位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爺子準時出現在了天津河東區上杭路街金灣花園社區居委會的辦公室裏。這位老爺子就是吳炳忠醫生。吳醫生住在金灣花園的17號樓,今年已69歲高齡,從事中醫事業40多年,曾是紅橋區中醫醫院的院長,享受國家津貼,即使退了休也一刻沒有閒着,不但要到醫院出診、查房,而且作爲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的他,還要負責3名學生的課題研究指導。儘管如此,吳醫生依然抽出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三下午半天時間爲小區居民義務診病。
談起這個義診活動,居委會的程主任說這都是吳醫生主動要求做的。程主任說:“我們社區有黨員奉獻日活動,作爲老黨員的吳炳忠大爺知道後就主動提出要儘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起到老黨員的表率作用。雖然吳大爺退休了,但還是有很繁忙的工作,加上已經是近70歲的高齡,能把這個活動堅持下來我們都很佩服。”難得的半天休息時間,吳炳忠醫生卻把它貢獻出來,爲社區居民號脈看病、答疑解惑。回憶近一年的義診活動,程主任感慨地說:“吳大夫爲人特別好,對居民們提出的問題都很耐心、細緻地解答,而自己不舒服時卻從不吭聲。有一次義診,吳大夫來的時候就捂着腰,我們也沒在意,整個下午來看病的居民很多,吳大夫幾乎都沒休息,義診結束時他卻站不起來了,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他腰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

同樣住在17號樓的龐阿姨這是頭一次來居委會參與義診活動,她說通過義診才知道原來經常打照面的吳大爺竟然是一位著名中醫專家。龐阿姨最近脾胃不太好,睡眠質量也差,吳醫生給她號了脈,並給出一些服藥建議,讓她安心調養。龐阿姨說:“在社區裏開設義診真的特別好,我們小區裏的老人挺多的,這樣一來,不用出遠門,不用排隊掛號,就能讓專家醫生幫忙看看病,簡直太方便了。居委會和吳醫生真是爲街里街坊辦了件大好事兒。”



面對記者的採訪,吳炳忠醫生很謙虛,他表示自己所做的這些都是應該的,他說:“因爲還有工作,每天或每週都進行義診的話,也許有些力不從心,但每個月抽出半天時間,爲老鄰居們診斷一下,幫那些對身體的不適感有擔憂的人解答一下,給正處於病後恢復階段的人一些中醫角度的建議,這都是我力所能及的。”義診快結束時,吳醫生的老伴接孫子下學碰巧路過居委會,便進來看看。吳醫生的老伴也是醫生,對於老伴進行義診活動,她表示十分支持,她說:“作爲醫生,能儘自己所能,爲社區、爲鄰居們做一些事兒,家人肯定要支持。”
醫生,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而更多地時候被我們親切喚作“白衣天使”。他們是人類健康的工程師,是與疾病戰鬥的戰士。他們爲人類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而社區,作爲相對固定的區域範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擁有共同的區域身份、相關的利益和密切的交往。社區是社會中零散又龐大的羣體單位,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社區的團結友愛息息相關。當醫生紮根社區,當“白衣天使”的羽翼遮護身邊的居民百姓,當健康與和睦擰成一股繩,社會發展定會平穩又高速的向前挺進。
至此,身邊好人愛心接力已進行到了第71棒,愛心的傳遞依然在我們身邊進行着。它不一定是崇高偉業,也不一定是雪中送炭,也許只是盡其所能、負其所責,也許只是所謂的“應該做的”,但正是這平凡的“應該”才能讓愛的傳遞延綿不絕地持續下去,才能讓正能量不再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融入到生活裏,實現在生活中。參天大樹挺拔生長,靠的是土地的默默守護;高樓大廈聳入雲間,靠的是基石的無語支撐;而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靠的則是每一個平凡人盡力而爲做出的“不平凡”的“平凡事”。(記者:楊奕 攝影:任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