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基層是黨的執政基礎所在,廣大基層幹部紮根一線,處理基層多元多樣多變的利益訴求;他們心繫羣衆,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他們有時被誤解、受委屈,但依然富有智慧,敢於創新,跨越艱難,頑強追夢。這就是新時期最可愛的基層幹部。
在全黨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南方日報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與基層幹部面對面,爲你講述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展示他們站穩羣衆立場、廉潔務實爲民的生動形象。本報今起推出“基層幹部面對面”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記者周志坤
3年前,當省審計廳幹部古偉增背起行囊,從廣州啓程,進駐幾百公里外的陸河縣東坑鎮大路村的時候,卻被“澆冷水”:一些村民對前來扶貧的幹部,似乎並不“買賬”,甚至有的村幹部也態度冷淡。
3年後,當他所在的扶貧工作組離開的時候,這個省級貧困村135戶貧困戶中已有133戶實現脫貧。
“和羣衆打交道,千萬不能有機關老爺的作風。你必須以實際行動爲村民謀福利,贏得基層幹部羣衆的信任。”古偉增說。
在2009年以來的“雙到”扶貧工作中,數以萬計的廣東機關幹部下鄉駐村,他們的使命是:入戶調查,爲每戶貧困家庭建立檔案卡,幫助各自負責的村莊找到最合適的發展之道,還要爲每戶貧困戶量身定製脫貧方案,使他們穩定脫貧。他們的故事是廣東扶貧攻堅戰的激情音符,也是黨員幹部做好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樂章“模板”。
直面複雜民情
“田裏看不到幹活的村民,田裏和泥土路上長滿雜草,村民過着半飢半飽的‘休閒’生活。有的人簡直是連雞下蛋了也懶得撿起來”。2010年9月18日,古偉增和搭檔黃建明剛來到大路村時,村裏的狀況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村裏的壯勞力絕大部分外出打工了,剩下來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村民們靠着在外面打工的家人掙錢過日子,不願意幹農活,村裏到處是搓麻將的聲音。儘管村莊離縣城並不遠,但村裏許多人從來沒去過一次縣城。
爲全面瞭解大路村集體和農戶的情況,古偉增、黃建明兩人走家串戶開展調查訪問,與村幹部一起研究發展思路。在駐村的第一年,他們走訪農戶700次以上,平均每戶不少於5次,對每戶農民的情況都瞭如指掌。
摸底調查的結果是:全村335戶1860人,其中135戶爲貧困戶。大路村的現狀不僅因爲基礎條件差,也在於村民的思想消極。隨後,村裏貼出通知,勸誡村民戒除賭博習氣。
大路村的情況是絕大多數貧困村的縮影。
3年前,當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的黃權、葉雨科進駐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廣陵村之初做上門調查時,村民有些不理解,讓他們也感覺被澆了盆冷水。
原來,廣陵村早在1986年就被納入廣東省的重點扶貧村,20多年來,一個個扶貧工作組來到廣陵村,要麼給村民發點扶貧救濟款,要麼修條路、留下點扶貧“形象工程”,而村裏貧困戶的生產發展能力並沒有實質性提高,村民貧困的生活並沒有根本改變。工作組一走,村裏又回到了老模樣。因此,村民對扶貧工作積極性不高。
而王清明下鄉前任省菸草專賣局辦公室主任,2010年被派往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三排村做駐村幹部。當年3月底,王清明到地裏跟農戶一起種桑苗時,發現村民偷懶,故意將桑苗種稀,他馬上叫村民補種。讓他意料不及的是,村民說要補種,每畝得給他們100元錢。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通知9時開會,村民們10時才稀稀拉拉地過來,還要“誤工費”;看到牛跑到自家桑地裏吃嫩苗也不去趕……
多和村民交心
“我感到很孤獨,作業不會做,也沒有人教我。能請您輔導我嗎?”2011年12月的一天,古偉增收到一封署名彭小朵的大路村兒童來信。
古偉增當即回覆,歡迎她來學習。“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小朵是一個孤兒。我後來認她做了乾女兒,經常抽出時間幫她輔導功課,她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這兩天還發短信跟我說,之前往往只能考二三十分的英語考了85分。”
“多與羣衆交心才能貼心。同時,我們又決定,自發組織扶貧工作組的同事們集中全村小孩輔導學習。抓住了一個小孩的心,就抓住了一個家庭。”古偉增說。
與村民們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將自己融入進去,成爲他們中的一員。2011年,他駐村235天;2012年超過255天。古偉增和隊友們反覆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同村民們座談。晚上有空的時候,村民們就會來村委會找古偉增,或向他反映情況,尋求幫忙;或找他拿主意,談想法;或同他談時事,獲取外界信息。
“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精確射擊的前提是紮實的調查研究。在一年的時間裏,王清明跑遍了幫扶村的每一寸土地。他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每戶村民進行走訪調查,填寫幫扶記錄卡。王清明給所有的貧困戶留下了他的手機號碼,此後一年,貧困戶打來的電話響聲不斷。
黃權駐村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查,對村裏上報的79戶貧困戶進行走訪,瞭解貧困原因、村集體經濟及基礎設施情況。在走訪中,他們發現,79戶中有15戶不符合貧困戶的條件。這是村民對扶貧工作有“看法”的重要原因。
“15戶貧困戶中,有不少過去是貧困戶,近年由於子女成人蔘加工作,經濟條件才改善。而民政部門人手有限,不能迅速瞭解這些情況,而當地幹部怕得罪人也沒有將之及時上報,所以未能進行調整。”黃權說,進村的時候,就有村民說“扶富不扶窮”。在村幹部和鎮幹部的幫助下,15名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無爭議地被排除出幫扶名單。此舉消除了少數村民對扶貧工作的誤解,奠定了扶貧工作組在當地的威信。
讓村民看到致富希望
50多歲的廖子赤是大路村山下自然村村民,一家6口擠在一間30多年的老房子裏,家中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就靠他妻子養幾頭豬、釀點酒,但開銷卻不小,還有幾個孩子要上學。而廖子赤一有空就去賭博,兜裏的錢不輸光不回家,人稱“輸記”。
爲了幫助廖子赤這樣的村民致富,古偉增和隊友們不斷到賭癮較大的村民家中進行勸說,並在聚賭場所張貼禁賭倡議書,組織全村黨員幹部學習討論,廣泛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爭當致富帶頭人爲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如今,廖子赤不僅養豬,還每天忙着走家串戶賣豬肉,家裏終於蓋起了新房。而且,他已經很少再去賭博。
做好羣衆工作,關鍵是要讓羣衆看到現實的好處,讓他們看到經過個人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的希望。
廣陵村村民張昭鴻,年輕時是個吃苦能幹的小夥子,爲了賺錢,常年跑到深山中燒炭,常常一待就是一兩個月,但由於貧困,47歲那年,老婆離開了他。與女兒相依爲命的張昭鴻,在女兒出嫁後,他似乎“變成了另一個人”,任憑田地荒蕪,卻經常喝得爛醉,藉着酒勁,還放火燒了學校籃球場上的樹木。
黃權、葉雨科瞭解情況後,多次上門動員他發展家庭種養以脫貧。剛開始,老張很不耐煩。待慢慢做通思想後,他倆想辦法從別的村民家借了一間閒置的豬欄給他用,並幫他買好兩頭豬苗,把剩餘的幫扶款存放到鎮上定點飼料店,保證了養豬的飼料,同時隔三差五地往他家跑,鼓勵他把豬養好。他們的幫扶,讓老張很感動,也重新喚醒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老張的勤勞,兩頭豬比正常4個半月提前了半個月出欄,獲利600元。賣豬後,老張主動把以前在村中幾個小店欠下的老賬全部還清,還買回兩包水泥修補豬欄爲後續養豬做好準備。由於嚐到了甜頭,老張對脫貧致富有信心了,主動向黃權承諾以後不醉酒,如果發現就每次在他的幫扶資金里扣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