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間有民間的好,一到四時八節,家家戶戶便浸泡於濃郁的鄉風民俗之中了,讓人感到一種傳統的節日氛圍以及從中洋溢出的家的溫馨。這不,端午節將至,岳母早早地就買下糉葉糯米艾草菖蒲,開始預備“五紅”了。
何謂“五紅”?乃端午節食用的五樣紅色節令菜餚是也。具體哪五樣並不確定,有說是蝦子、鹹蛋黃、涼拌紅蘿蔔、紅燒黃魚、紅莧菜的,也有說是紅燒肉、紅燒黃鱔、西紅柿、蒸香腸、紅莧菜的。甭管是哪五樣,紅莧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四樣則可以微調。爲了增加節日的風味,還會擺上櫻桃、枇杷、草莓、楊梅、桑椹之類的應時水果,更顯得節日餐桌的豐盛。滿桌都是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紅,映着檐下翠綠的菖蒲,窗前青蒼的艾葉,還有天井裏碧玉般的寬寬長長的蘆箬,一股又一股端午節特有的清香直往人鼻孔裏鑽。夾一隻大蝦給孩子,又搛一段黃魚給老爸,全家人齊齊舉箸,再輕輕呷一口雄黃酒,笑呵呵地在孩子額前畫一個“王”字,那種節日的快樂真讓人陶醉啊。
端午食“五紅”是我們老家的習俗,古時其實是“十紅”甚至“十二”紅的,鄉賢鄭板橋還專門寫過五首小詞《江南好·端午》,其中就提到了“十紅”:端陽節,點景十紅嘉。蘿蔔枇杷鹹鴨蛋,蝦兒莧菜石榴花,火腿說金華。但詩中只寫到了蘿蔔、枇杷、鹹鴨蛋、蝦、莧菜、火腿,還有作點綴用的石榴花,雖未寫全“十紅”,也算是色香味俱佳,節日氣氛非常濃郁了。奇怪的是,在浙江紹興卻是要食“五黃”的,知堂老人的一首《兒童雜事詩》中就說:端午須當食五黃,枇杷石首(即黃魚)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真正是十里不同俗吧。相傳家鄉的“十二紅”,是代表十二個月,月月都在懷念這一天懷沙沉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紅色則象徵好日子的紅火旺盛,也有驅邪的意思——據說端午本是個“毒日”,這一天蜈蚣、蛇、蠍、壁虎、蟾蜍這五毒還有各種妖魔都要出來害人的,所以要插艾旗懸蒲劍,喝雄黃酒。只是後來,也許爲求簡便,才漸漸演變成“十紅”和“五紅”的。
當然端午節這天,無論江南塞北、海角天涯,中國人總要吃糉子的,“香糉剝開三面綠,濃茶斟得一杯黃,兩碟白洋糖”——插艾旗,吃糉子,掛香囊,看龍舟,水鄉的孩子還要在手腕、腳踝繫上五彩絲線繞成的“百索子”避邪,纔算是過了一個圓滿的端午節呢。在我的老家,少不了還要食“五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