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作爲時下人才選拔的重要制度,高考話題引起的爭論持續不斷。“知識改變命運”成爲莘莘學子努力唸書的動力,高考亦成爲寒門考生“龍門”一躍的希望所在。與此同時,高考制度引起的質疑聲亦從未止息。又是一年高考時,現行考錄製度利弊話題再度甚囂塵上,衆多學子則面臨一個共同的困惑:魚躍龍門到底有多難?
高考選才相對公平 寒門學子冀“躍龍門”
中國恢復高考至今已有36年,這一人才選拔制度至今在很多人看來,仍是學子們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起到了“招賢納士”的重要作用,這也是高考倍受重視的原因。
對於多數貧困高考學生而言,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一刻的激動心情足以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在他們看來,這就意味一隻腳已跨入成功的大門。
儘管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不斷滑落,但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消息,近年來,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學習的機會基本相同,2012年全國農村學生錄取人數佔全國錄取人數比例達到59.1%,其中農村學生本科高校錄取人數所佔比例達到52.5%,第一批次錄取高校錄取人數所佔比例達到45.7%。
有學者指出,高考是目前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考生與父母都希望通過高考尋找公平,對於大部分貧寒學子來說,拒絕參加高考無異於固守貧困。高考寄託着學子的夢想,只要確保公平,高考就可變成“龍門”。
特別是對於衆多邊遠山區的農村學生而言,“如果高考成功,他們就抓住了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生活軌跡從此便可不同,他們能夠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爲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提出要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的比例。教育部亦多次發文表示,使用教育經費、教育資源需重點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
分析指出,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的意義既在於增加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也在於通過智力扶貧、人才扶貧促進貧困地區發展。
誠如一位學者所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給貧困地區學生更多希望,就是讓弱勢人羣擁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這不只是對貧困地區學生的善意,更是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的一大善政。
盲目擴招求“規模效應” 地域歧視顯省籍鴻溝
然而,對於現行的高考制度,坊間的質疑聲從未停止,每逢高考臨近,痛陳弊端、呼籲改革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近年來,隨着高校持續大規模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入了大衆化發展階段。大學生不復當年“天之驕子”般的榮耀,就業形勢變得非常嚴峻。
一項調查顯示,截至4月底,2013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爲35%,低於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畢業即失業”不再是危言聳聽。
除大規模擴招後出現的就業難外,高考“以分數論英雄”的取向,也被認爲助長了應試教育之風,對於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性培養具有非常大的阻礙。另外,“一考定輸贏”也有太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對於參加高考的形象比喻,即使是在大學擴招、錄取率不斷提升的今天,社會上對於高考的追捧亦從未減弱,高考儼然成了一場全民戰爭,拜孔子像、吃避孕藥推遲經期、高考誓師大會的典型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甚至還出現了萬名學子赴考,家長夾道相送的“壯觀場面”。
此外,因高考戶籍限制、高校招生計劃分配不均等造成的地域歧視問題,歷來更是頗受詬病。例如,有媒體報道,北京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的機率是河南考生的約23倍。
即使是在各地紛紛出臺異地高考政策的今天,2013年,北京高考仍不允許非京籍生源報名,就連此前一直呼聲很高的擁有“綠卡”的人也被擋在了門外。
而上海等地異地高考政策也僅是有限開放,主要受惠羣體還是高端人才子女。不少家長表示,一紙戶口能限制購房、限制搖號買車,這些都可以接受,但是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命運,就不能“坐以待斃”,因而急盼異地高考政策的真正落實。
改革進行時:異地高考破冰 自主招生靈活選才
時下,高考制度在多數人看來仍是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也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但隨着社會的發展,現有高考制度也暴露了諸多弊端。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制度體系,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這也成爲公衆期待的改革的方向。
近年來,中國的高考制度也在逐步進行着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譬如,被譽爲高考改革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在經歷了十年的探索之後,已更趨規範。
2003年開始,中國就通過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以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部分名校還出臺向貧困地區考生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
雖然政策實施中出現了一些諸如“掐尖選才”的爭議,但在教育學者熊丙奇看來,自主招生的實質,是高校和學生雙向選擇,這樣的自主招生,對於基礎教育來說,可以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推行多元評價,鼓勵學生髮展個性和興趣。
另外,對於多年來外來務工羣體熱盼的異地高考,官方亦在去年做出了積極迴應。201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政策。
隨後,各省密集出臺異地高考方案,儘管“京粵滬”等熱點省市的方案被認爲“門檻”過高,但根據媒體統計,今年中國仍有二十多個省份實施異地高考,報名人數達數千人。
不少學者認爲,異地高考的突出矛盾,主要集中在流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實際問題是和戶籍制度聯繫在一起的,放開“異地高考”是實現公平的重要一步,招生的前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改革這一不公平的政策,才能夠解決異地高考的矛盾。
更有學者指出,與其如此費力地強迫各地出臺可行性並不大的異地高考方案,不如率先將全國高考試卷及教材統一來得實在。統一全國高考試卷及教材僅是第一步,若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還需在統一高考試卷、教材的基礎上統一省際之間的高考錄取率。
中國高考改革“進行時”,諸多問題待解,困難和阻力猶存。分析指出,改革要從“軟骨頭”啃起,“由簡入難,分步進行”。多種渠道升學、多元化錄取,以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保障公平,這即是下一步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