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本週一宣佈,神舟十號飛船本月中旬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升空。如不出意外,去年“神九”發射任務備份乘組成員、女航天員王亞平將與另外兩名男宇航員一起再次造訪天宮一號。從昨天起,“神十”的發射進入最後準備階段,央視電視畫面顯示,“神十”的發射準備正有條不紊梯次展開。
去年“神九”發射圓滿成功後,國人已提前知曉了“神十”在今年6月中旬擇機發射的官方預告。時隔一年再次發射“神十”,時間節點的掌控果然與去年預告完全吻合——這一細節無聲地告知國人和世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進步的腳步邁得是如此穩健、自信和從容。
相較於去年的“神九”發射,今年“神十”發射依然採取“兩男一女”配置,主要任務和看點依然是交會對接天宮一號。從外行看熱鬧的角度,似乎缺乏新的看點和議論熱點。可從內行看門道的角度,二者卻有“質”的變化。
在內行人看來,如果說“神八”和“神九”一次無人、一次載人發射,表明我國已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那麼“神十”若發射成功,將標誌我國用長征2F運載火箭和神舟飛船共同組建的載人航天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已經具備了必須具備的全部功能。
簡言之,若把“神八”和“神九”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視爲兩次檢驗性飛行,那麼“神十”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將是首次應用性飛行。若發射成功,意味着我國已擁有一個可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這個系統將在日後承擔爲各類“中字號”在軌航天器輸送人員和物資的重任。因此,若把“神八”和“神九”視爲載人航天天地往返系統研製的收官階段,“神十”則是應用階段的開始。
若拿身高9米、體重8噸、腰圍2.8米的“神十”與“神九”做對比,“神十”顯然更加壯實和帥氣。此外,與“神九”比,“神十”除保留“神九”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標準配置外,還新增了“附加段”,承擔航天員空間環境適應性、空間操作工作效率研究,航天器在軌維修試驗和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試驗,並首次開設面向青少年的在軌太空科普講座。
需要補充的是,我國與載人航天工程同步推進的還包括嫦娥登月工程。按既定計劃,今年下半年,我國還將實施“嫦娥三號”發射和落月飛行,實施對月球土壤、月球環境的實地巡視勘查和勘測,並突破和驗證一批新的航天關鍵技術。除此之外,今年我國大功率高分辨衛星、北斗組網衛星發射及新一代長征5號超大型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將按計劃同步進行。就此,我們完全可以據實得出一個結論,今年註定是我國航天技術集中發力並收穫新一輪技術成果的豐收之年。
航天與航空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從來就是習相近、情相通。去年以來,得益於航天與航空工程技術天然緊密的相融互補性,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同樣令世界刮目相看:殲-15艦載機成功着艦進入批量生產,運-20首飛實現我國大型軍用運輸機零的突破,武直-10和武直-19相繼批量配裝部隊,新一代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預警雷達相繼問世,新一代大型和中型預警機試飛成功,民用大型客機C919研製緊扣時間節點穩步推進,與我國載人航天和嫦娥登月工程的穩健實施交相輝映,增加了我國國防實力,增強了國人實現“中國夢”之“航空航天夢”的信心。
去年這個時候甚至在更早的時間段內,國內媒體對“神九”行將發射的報道可謂鋪天蓋地。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引發了涉及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各個方面的大討論。毋庸諱言,這樣的大討論也夾雜着部分不同的聲音和看法,主張把這筆資金用來償還民生欠賬者有之,將其視爲政績工程者有之,甚至也有直接表達反感與詆譭的雜音。而到了今年的當下,雖說“神十”發射行將進入倒計時,可國內媒體對“神十”的報道卻明顯降了溫,迄今尚未形成首波報道解讀高潮。至於網絡上的不同聲音,個別的依然如故,但整體看已呈明顯“降溫”。筆者以爲,“神十”不再成爲輿論的亢奮點並非“壞事”而是好事,它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媒體缺乏報道亢奮點恰恰說明我國航天工程技術的日臻成熟及發射工作的常態化;第二,越來越多的網友受大量不爭事實的“開導”,認識到了航天技術對國防事業及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估量的巨大拉動作用……最後,預祝“神十”的預設目標圓滿實現。邢理建(上海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