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拖延症已經成了很多學生的通病,明明兩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非得拖成四個小時。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拖拖拉拉寫不完作業實則是學生們厭學情緒的借題發揮,在課業負擔和家長監督的雙重高壓下,他們只能通過拖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可是,如果孩子們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調整,學習效率和成績勢必受到影響,甚至連升學考試都會受到影響。
坐書桌前就像坐老虎凳
“作業寫到很晚”這是很多家長談到孩子作業完成情況常說的一句話。然而,最近針對本市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71%的受訪學生承認自己“做事太拖沓,效率低下”導致“寫作業很慢”,只有10%的學生表示是因爲“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而導致“寫到很晚”。由此可見,作業負擔重的主因不是作業多而是寫得慢。
不僅如此,很多家長也在“聲討”孩子身上的壞習慣,特別是對做作業拖拉的現象尤爲苦惱。
張女士的女兒萌萌上初中以來就沒有晚上11點之前睡過覺。開始時張女士以爲是作業多造成的,可跟老師溝通後發現,老師留的作業並不多,有的同學每天都能在9點之前做完,但是,像萌萌這樣耗到凌晨的也不少。後來張女士發現,女兒寫得慢的原因在於“拖拖拉拉”:雖然手中握着筆,腦子卻開了小差兒不知道想什麼,十分鐘也寫不完一道題。坐那兒還沒半小時,不是起來喝水就是上廁所,總之就是“坐不住”。但是如果家長批評,孩子歪理還特多:“我這不是正在寫!別催我,慢工出細活。”
“到家吃完晚飯坐在書桌前,那感覺就像坐老虎凳上,雖然不情願但沒轍啊,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沒得商量,但是先寫哪科後寫哪科卻可以自由選擇。”高二年級的小松說對自己的拖延行爲“供認不諱”,“所有同學都會先完成最喜歡學科的作業,而對於‘牴觸’的作業,都會最後再寫——這有可能是半夜12點。我們早就困得上下眼皮打架,腦子也不聽使喚,再碰上幾道難題,耗上個把小時都很平常。”
拖着幹因爲沒盼頭
雖然孩子們承認自己拖延,在網上還專門成立了“我們都是拖延症”的互助小組,但依舊擺脫不了拖延的毛病,究其原因,是孩子們自己“學到無望”。
孩子們白天在學校飽受老師高強度的“滿堂灌”,一天下來累得要命,晚上到家吃完飯還得趕緊完成作業。高二的小美說:“每天晚上光把作業往桌子上一堆,我就不想寫了!各科的卷子如雪片一般,有一次地理卷子僅序號就排到‘第16頁’,再加上其他科的作業,真讓人絕望。甭管寫快寫慢,橫豎都寫不完,那還不如喝好飲料、吃好水果、調整好心情慢慢來呢。”
的確,學生面對海量的作業首先產生的是牴觸情緒,日子一長,從本能上他們已經沒有了“速戰速決”的能力,甚至看到這一大堆作業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幹完自己的事兒再說”。
有這種想法的學生不是個例。李斌今年上初二,從上學期開始,他就沒有12點之前睡過覺。每天晚上吃完飯,他趁着他媽刷碗的工夫就“放羊”了: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玩遊戲。他媽媽一旦收拾完廚房馬上就會進屋催李斌寫作業,這時,李斌雖然不能跟大人正面抵抗,卻找各種“合理理由”推遲寫作業的時間:不是嚷嚷拉肚子上廁所,就是鬧鬨太熱要洗澡,總之耗到“無事可做”的時候已經10點,這纔開始寫作業。他說:“作業太多,就算七點開始寫,也得寫到12點,還不如前面輕鬆點,後面能寫多少寫多少呢。”對李斌來說,拖延,似乎就是無言的抵抗。
尖子生“拖”丟了面子
去年,一首外國朋友創作的《拖延症之歌》以幽默的旋律和歌詞描述了拖延症人羣的生活,其經典歌詞有“我先看集美劇”、“刷刷微博就睡”、“整天就坐在這裏等,等待開始幹活的好時辰”,論文佈置了1個月非得到最後一週纔開始動工,第二天要考試非得到頭天晚上12點纔開始複習。歡快節奏中說出了現代人在壓力下養成的拖延習慣。
在快節奏、高強度、重壓力的學習生活中,很多中小學生也患上了或輕或重的拖延症,它往往會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影響學習發展的進程。有的學生做事沒有緊迫感,想到應該去做的事或計劃好要做某事後,不是馬上行動,而是找一些可以現在不着急行動的藉口:看一會兒電視再做吧,睡會兒覺有了精神再寫吧,明天再做也來得及……初二學生青青就是個拖延症小患者:“有一次,我可被拖延症害苦了。週五,語文老師留的作業是要求週一交PPT課件。時間還早着呢!當天晚上,書包都沒打開,直接在網上和同學暢聊;週六日更是稀稀鬆鬆,看會兒電視、聽會兒歌、寫會兒作業;直到週日晚上10點了,纔開始着手做課件。讀原著、分析人物、下載相關照片……後來實在太困沒關電腦就睡了,轉天早晨手忙腳亂之後,匆匆存盤、拷貝、關機。可語文課上,輪到我進行幻燈片演示時,竟然發現U盤是空的,原來早晨匆忙之下,存盤失敗。當時那場景,就像我沒完成作業似的。”
拖延=厭學
北師大天津附中特級教師袁濱渤
根據調查有70%的學生存在學習拖延的現象,這個問題,固然與學生的惰性有一定關係,但是各位家長更需要看到深層次原因:孩子厭學。
試想,如果家長下令讓孩子外出遊戲或上網隨意聊天,孩子一定會馬上執行絕不拖延。只有讓孩子做有牴觸的事兒的時候,他們纔會拖延。認清這一點,家長才能弄懂孩子拖延的原因。
目前,初高中學生乃至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業負擔都很重,家長們還會給他們加壓、補課。有調查表明,好學生也厭學,而且事實證明尖子生有拖延症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可以這樣說,孩子們拖拖拉拉地完成作業,就是對學業高壓的一種“抵抗”行爲,一旦家長髮現孩子開始拖延,基本上說明他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
讓他舒心強於催他快寫
認清這一點,家長們需要改改“催、催、催”的教育方式。不止一個家長反映:“我越讓他快點兒寫,他越磨蹭。”這倒也是人之常情,試想,本來學生就夠膩歪寫作業這件事的,父母還使勁兒催促,那孩子那憋屈勁兒就別提了。輕則“非暴力不合作”,爹媽催着,自己耗着,家長事與願違,重則逆反,親子之間不歡而散。
對家長來說,對於拖延症的孩子,讓他舒心強於給他壓力。學習考試,這是每位學生躲不過的升學之路,既如此,家長還不如將這躲不過去的事兒給孩子說明白,讓他舒舒服服迎接學業壓力。拖延症就是學生厭學情緒的借題發揮,家長切忌高壓,不然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