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專業的潛水作業人員潛至水下13.5米,在完全“失明”的狀態下完成水下結構的精準拼接。近日,渤海早報記者跟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潛水作業隊的潛水員,深入瞭解這一特殊工種的施工過程。
專業潛水員作業仨小時
位於天津港南疆港區的中海油天津(浮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是天津市首個液化天然氣(LNG)碼頭工程。本月,該項目開始進行取水結構的安裝施工。由於液化天然氣碼頭的特殊性,該項目的水下結構施工,全部由專業的潛水員完成,這在本市還是第一次。
早上7點,4名專業潛水員已經在南港LNG碼頭的指定位置集合。可惜天公不作美,海面上的風力一直在6級左右。這將嚴重影響潛水員的作業難度,他們只能在碼頭等待風速下降後,搶時間施工。中午11點15分左右,風力降到了五級以下,潛水監督張國春不時地發出指令,調整取水管涵上座標杆的角度。
大約15分鐘後,潛水監督張國春換上潛水服,背上六七斤重的氧氣瓶。渤海早報記者看到,潛水服從頸部到腳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氧氣瓶和頭盔相連。張國春從海上平臺跳下水約2分鐘後,游到了預定位置,並下潛至水下13.5米左右。“管涵偏東2米”,張國春在水下通過通信管線傳回了指令,作業平臺的船員根據指令將吊架向西挪了2米。隨後,張國春在水下用手摸索着管涵的位置,並與平臺上的船員溝通,不斷進行微調,直至管涵與取水頭之間的密閉對接。大約3個小時的作業後,張國春順利完成任務,游上了岸。
“失明”狀態下完成任務
張國春介紹說,風力較大使原本能見度就不高的水下更是什麼都看不清楚,潛水員在水下作業基本上都是處於“失明”狀態。此外,水下作業嚴重消耗體能,因此作業時間一般不超過3小時。
據瞭解,此次施工作業,共有20名潛水員配合起重平臺的船員輪流作業,他們將外形尺寸長27.6米、重1335噸的取水頭及9節長11.4米、寬7米、高11.6米的取水管涵安裝至水下指定位置。
據介紹,目前,LNG碼頭已經完成了碼頭主體結構的施工,取水口及管涵的安裝施工是天津市首個水下結構施工。安裝完成後,取水口將吸取海水把LNG進行氣化,氣化過程將吸收大量的熱量,冷卻後的海水將通過排水口重新排放回海中。預計該碼頭建成投用後,可供15萬噸級液化天然氣船舶停靠作業,年吞吐量可達2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