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每個人都有夢想,十幾億中國人的個體夢想匯聚起來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中國夢。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中國人在夜以繼日的追求着自己的夢想,他們用務實、真誠的態度追夢。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就是他們追夢的過程。夢想照進現實,這不是一個奢望。
北方網在中國夢專題裏特別開闢追夢人物系列報道,天津人自六百多年前建衛以來,始終以愛國誠信、務實創新和開放包容的精神不斷前行,這樣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息。在路上,我們尋找追夢人,也讓他們敞開心扉,聊聊自己的追夢之旅。
天津北方網訊:當人們睜開雙眼,就有了對世界的認知。王予力還有另一件寶貝用來感知大千世界,就是他心愛的照相機。他用腳步丈量中華大地,用相機記錄社會變遷,從七八歲開始接觸攝影,王予力的生活裏,攝影雖不是全部,但卻分量十足。

半個世紀的愛好
“我七八歲的時候住在一個大院裏,大哥哥們就玩攝影,我也被他們帶動着喜歡攝影了。那會兒都是膠片機,照片需要衝洗。院裏有暗房,我就和大家一起玩,漸漸的就喜歡上了。男孩子在過去那個年代也沒啥好玩的,而攝影需要拍照、沖印,科技含量很高,感覺很新鮮。後來我又去農村插隊,當過工人,上過大學,當過老師,做過機關幹部,再後來又下海經商。經歷了多種身份,但是我對於攝影的喜愛一直沒有變過,這些年一直在拍。對於美的東西,人人都喜歡。攝影人發現生活的角度又不同。”攝影幾乎是伴隨着王予力成長起來的,做了近半個世紀的“老朋友”,感情自然深厚。

談及夢想,王予力的話題自然還是圍繞着攝影。“現在大家都在講中國夢。我想,從民族、社會、國家的層面講中國夢就是奔小康。具體到每個人,那麼無數人的夢想串起來就是中國夢。我今年整60歲,回憶我的攝影道路,除了是對社會變遷的一種紀錄以外,現在的我更多的還是會關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我是天津愛鳥協會成員,生態對我們的生活也很重要。現在退休了,我也準備多拍一些生態的東西,反映大自然的美。同時對於不和諧的東西,進行批評。攝影人的眼光對於生活表現方式不同,但是充分反映現實,反映我們的美好生活。”

夢想,總是崇高並懷着美好願望的願景,把攝影這個愛好和終生的夢想劃等號,王予力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攝影不是我唯一的生活,卻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鍾愛攝影,她給我帶來了身體和心情上的愉悅。攝影過程中經歷更多的艱辛,這種艱辛背後獲得的作品,那種喜悅是一般人無法體會到的。我珍視拍攝過程的每一分每一秒,那種體驗妙不可言。”
重走華夏 見證時代變遷
今年3月5日,王予力在文化中心天津圖書館辦了一場名爲《行走尼泊爾》的攝影展。他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將尼泊爾的人文用紀實手法進行拍攝創作。畫面極具色彩的和諧之美,被收錄進去的人物也栩栩如生。舉辦一場攝影作品展,是需要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有足夠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夠的自信,自己的作品可以傳遞一種思想。“和大家展示我的作品,也是傳達正能量的信息,讓人們感覺到生活是美好的。其實,辦攝影展,需要攝影師有足夠的作品儲備,關鍵是作品能夠傳達的意境。我準備利用10年的時間,重新走一遍中華大地。過去走過的地方,如今是什麼樣了,有了哪些變化?這些是我關心的,也是迫切想要去發現的。”

王予力有過這樣的想法,中國56個民族、31個省都走到、拍到。用自己的鏡頭把祖國大地丈量一遍,領域一下大自然的神奇。“我去過20多個國家,但總感覺中國在我心裏是最美的。從鍛鍊身體的角度出發,我也願意爬山,涉水,願意走一些地方。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新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爲青年人,45歲至59歲爲中年人,60歲至74歲爲年輕老年人,75歲至89歲爲老年人,90歲以上爲長壽老人。這5個年齡段的劃分,把人的衰老期推遲了10年,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將產生積極影響。我現在剛60歲,還算是中年人。希望自己利用10年的時間再跑一跑,享受一下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
此番重走攝影路,王予力是想用鏡頭去捕捉新鮮的生活。“過去拍了很多片子,現在我退休了,就想利用10年時間,把過去走過的地方重新走一遍,重新拍一遍,這也是後續工作。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中國的樣子,和現在經濟發達的樣子進行對比。反映國家人民生活,城市建築,社會的發展,諸多方面來體現社會的進步狀態。這種想法是基於我環保的理念。內蒙古草原的西段、東段、中段我都去過。現在看中段的沙化程度較高,用我的作品去反映一些環保問題,讓更多人去關注我們的環境。比如大興安嶺,過去人們伐樹,現在種樹,新的小樹又茁壯成長起來了,這就反映了國家注重環境保護工作,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

王予力花甲之年的攝影之旅,將以西藏之行開啓。除了西藏沒有去過,中國的土地幾乎被王予力走了個遍。他最近將先去一趟藏區。“西藏美景是非常吸引我的。雪山美景、宗教文化都是獨具魅力的。甘肅南部、青海南部等地的藏區我都去過。我拍攝的範圍是比較廣的,風光片、紀實片、人文片、花卉等都拍。我更喜歡拍人文的片子,耐看、有味道,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覺。會感受到當時取景時忽略的內容在照片中都有所體現。這些是攝影師在後續工作中體會到的快樂。”
攝影是打開心靈的鑰匙
半個世紀的堅持,攝影早已成爲王予力和心靈溝通的橋。攝影不僅給了他敏銳的視角,更是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他說:“心靈需要大自然的陶冶,攝影讓人心情愉悅,心胸更豁達。心情愉悅人就更開朗、健康。拍出的片子也不一樣。香港的狗仔隊也是搞攝影,每天處於緊張的狀態下,拍出的作品和我們拍風光的片子就很不同。有些攝影師很瀟灑,帶着咖啡壺去野外,在等待好片子的同時煮點咖啡喝,很悠閒。這與個人的修養、見識、情緒和接觸的環境都很有關係。”

網上流傳一句話“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不去苛責這話的嚴謹性,但它卻傳遞出一個訊息:攝影除了創作好的作品,它還是一個高投入的工作,不斷更新的設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對此,王予力倒不以爲然。他說:“拍出好片需要好設備,但創作好作品不能完全依賴設備。過去膠片時代的相機最多隻有10個功能,現在的數碼相機有上百個功能。好作品不一定是好設備拍出來的,是由好的頭腦決定的。最好的鏡頭是攝影師的眼睛,最好的相機是攝影師的頭腦,最好的片子在攝影師的心裏。有了好設備未必能拍出好片子,關鍵是是否有一雙藝術的眼睛和一個藝術的頭腦。很多人拿着頂級設備也拍不出出彩的片子。能不能駕馭設備很重要。”
王予力很享受攝影的過程,每當坐下來欣賞自己的作品,就會勾起一段段回憶。“一張好的作品出現不是偶然的,是非常有準備的。構圖更難,大家在一個位置拍,但拍出來的作品就千差萬別。攝影最早就是記錄,現在上升到美學範疇。對我來說是否獲獎不是非常重要,我享受拍攝的過程。特別是拍風光片,那種等待、期盼,那一瞬間帶來的愉悅心情。多少年後再回來看這個作品,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攝影師的特點就是,儘管拍過成千上萬張照片,但是每拿出一張,都能夠詳細說出當時的創作情景,都能講出照片背後的故事。得來不易的東西也是最珍貴的。如果我的作品對個人和社會有一定的教育,哪怕是獲得美的享受,都是好的。”他說。身爲天津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王予力除了用攝影來愉悅自己身心,也感覺身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王予力的夢想,就是把照片紀錄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當作品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表現力也很好的時候,我會考慮舉辦影展,讓更多人來關注環境。我希望未來我們的國家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加潔淨,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享受生活,人民更加健康,生活更加幸福。”(記者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