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電子警察、電子監控系統普遍投入使用,特別是去年7月1日起交通違法非現場處罰實行記分措施後,與電子監控系統有關的智能交通也越來越受到市民關注。大家都在說智能交通,那麼到底什麼是智能交通?除了監督交通違法的電子警察外,智能交通還有哪些功能?日前,新報記者走訪了本市交管部門,解析智能交通如何改變市民的生活。 稿件統籌金凡晴劉巒
智能交通是什麼?智能交通是基於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系統,特點是以信息收集、處理、發佈、交換、分析、利用爲主線,爲交通參與者提供多樣性服務。
說起天津智能交通發展,交管局科研所劉少堂表示,智能交通頻繁被提起大約是在2000年後,不過天津智能交通發展邁出關鍵一步是在1997年。“當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內環線區域70餘個路口建設交通信號區域協調控制系統,應該是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的基礎。”
劉科長介紹說,隨着智能交通被大衆熟知和關注,近年來,依託市政府重點道路工程項目建設,包括城市快速路一期工程、天津大道建設工程、港城大道工程、天津站樞紐工程、天津西站樞紐工程等道路工程項目,本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設步伐逐年加快。主要建設有400處規模的交通流微波檢測系統、55處規模的交通誘導顯示發佈系統、1500處規模的視頻監控和電子警察系統、300處規模的中心城區交通信號區域協調控制系統。針對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核心程序——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程序開發和總體架構搭建基本完成,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初步實現了交通信號控制系統、交通閉路電視監控系統、交通信息採集系統、交通誘導顯示發佈系統、交通事件檢測系統、警車和警員衛星定位系統、110接處警系統、警員數字執法系統等應用系統的集成,各應用系統間信息實現了共享。
在從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十幾年的劉科長看來,雖然近幾年本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一直穩步前進,但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還只處於起步階段。“智能交通系統單從表面看似乎只涉及到交通,可這裏‘交通’泛指大交通,包括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等多個交通運輸領域及區域間交通運輸。這個系統的建設完善,需要多個部門配合,整合出來的信息又供多個部門共享。”劉科長認爲,目前發展估計,想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初具規模還需要5至10年。到時,城市交通管理領域,智能交通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將實現路網交通狀態實時監控、交通誘導信息動態發佈、交通信號控制動態協調、警力分佈實時監控、警力快速調度等多項功能的一體化運作,成爲日常交通管理領導決策、指揮調度的有力技術支撐。此外,智能交通技術快速發展,可提高道路運轉效率,改善道路交通環境,但只有交通參與者提高交通意識,守法出行,規矩行車,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通條件,才能讓大力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發揮最佳效果。
說起智能交通系統,人們最爲熟知的應該就是電子警察。而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能接觸到哪些智能交通系統?它又會給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交通信號協調控制系統可實現“綠波控制”
覆蓋中心城區300個路口
交通信號就是日常最常見的紅綠燈,而交通信號協調控制系統也是智能交通最基礎部分。
“協調控制系統說白了就是將一定區域內交通信號實行計算機集中控制,實現聯動。最開始,交通信號燈聯動範圍只有一條路或幾條路,進而形成一定區域聯動,最終實現整個城市交通信號聯動。”劉科長說,這個系統通過鋪設在路口的檢測器檢測流量信息,然後根據流量信息自動改變交通信號燈運行狀態,多個路口間聯動可實現主幹道“綠波控制”。如市民駕車從大光明橋沿十一經路往十一經路立交橋方向行駛,在六緯路口綠燈通過,當行至七緯路口也將綠燈通過,再往八緯路口依然還是綠燈。
當然,協調控制系統發揮最大作用的前提是大家都是交通行爲守法者。因爲區域協調設置時所依據的參數是正常狀況下大家都按交通法規出行,如遇交通意外或有駕駛人因緊急制動降低正常行駛速度、行人橫穿道路等意外,很有可能會將綠燈“等”成紅燈。
劉科長表示,目前中心城區300個主要路口已納入交通信號區域協調控制系統。“目前城市面積不斷擴大,隨着城市發展,區域協調控制系統肯定要繼續擴大完善,涉及路口也會成倍增加。”
交通信息採集系統智能交通的“眼睛”
多種方式採集路面信息
交通信息採集系統包括對環境信息採集、交通事件檢測、交通流量採集及機動車行駛速度採集等。“有時,交管部門公佈某個路口交通流量多少、哪條道路有霧團或突然降雨等信息,都是通過信息採集系統得到的。”劉科長表示,信息採集系統最爲被人們熟知的就是以電子警察爲首的電子監控系統,不過這只不過是信息採集系統的小部分。
在劉科長看來,交通信息採集系統是智能交通的“眼睛”,通過信息採集系統可以獲知道路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天氣、環境狀況,路上是否擁堵,每小時車流量,機動車行駛速度等等。據劉科長介紹,目前交通信息採集系統也在完善中,現在集中在路面安裝採集車流量信息的“磁釘”檢測器。此前,快速路段安裝了微波檢測器,可同時檢測多車道車流量、道路佔有率、車速等衆多信息。天津大道通車後安裝了環境檢測系統,主要對路面結冰、積水等隨時檢測,提示駕駛人和輔助快速路監控管理維護人員採取相應措施,保證道路安全通行。
交管部門還將研究採用“浮動車”技術用以採集路面信息。“浮動車”技術就是將衛星定位系統安裝至機動車上,通過衛星定位系統採集機動車路面行駛速度、時間、軌跡,來分析、收集沿途道路的路況信息。隨着信息採集來源多而廣,分析出的信息就更加準確,這些信息採集分析後與其他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交通誘導顯示發佈系統最貼近市民生活
可發佈實時路況信息
誘導顯示發佈系統是智能交通服務系統,爲出行者提供相關出行信息服務,是智能交通最貼近市民部分。“理想狀態下,市民出行可用手機或網絡查詢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應走哪條道路,大約需多長時間。目的地附近是否有停車場、停車位,智能交通系統通過沿途路況預估行駛速度,然後幫助預約停車位。”劉科長說,這就是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給人們出行帶來的影響,提供這些服務要依靠完善的交通信息採集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智能交通系統也是交通服務系統。
誘導顯示發佈系統還可爲市民發佈實時路況信息,市民可根據實時路況信息隨時更改行駛路線,躲避交通擁堵路段。目前,交通誘導顯示屏已在快速路投入使用。
“目前,我們智能交通的基礎框架已經建成,剩下的就是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在劉科長看來,依靠智能交通來爲我們的出行、駕駛提供服務,將不再是夢想。
有序交通像“機器”需要文明“潤滑劑”
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道路運轉效率,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交通擁堵,同樣也不能改變備受爭議的“中國式過馬路”的存在。這種交通亂象爲何屢禁不止?有專家認爲,科學規劃的城市佈局、發展成熟的公共交通、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以及文明的交通行爲是影響城市交通是否暢通的四大因素。前三個因素考驗的是城市經濟實力,而第四個因素恰好是如今影響我們城市交通的最難解決的問題。 稿件統籌金凡晴劉巒
建高效交通體系文明交通是軟環境
交警河北支隊政委王泰明一直從事交通管理工作,除了是一名一線交警之外,他還是一名智能交通專家。在他看來,如果用一隻手錶來比喻一個運轉有序的城市,那麼錶盤背後的齒輪和發條就是它的交通體系,而公衆的交通文明行爲則是這個城市不可缺少的潤滑油。
王政委認爲,市民的交通文明行爲是一個城市的軟環境,交通體系、智能交通系統設計得再完美,都需要人這個主體來支持、遵守。只有不斷提高大多數人的交通文明行爲,城市的交通體系才能更有序、更高效。
“就拿電子警察來講,它是監督交通違法行爲的。少數人違反、絕大多數人遵守,它就起到監督作用,如果所有人都不遵守,電子警察能起到什麼作用?不單是電子警察,所有交通系統的設置,前提都是交通參與者是守法者。”王政委說,法律規範就好比遊戲規則,人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場遊戲,大家遵守規則,遊戲才能繼續,否則只能“死機”。
王政委認爲,種種不文明交通行爲,其實還是源於一部分人的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從1886年第一輛汽車誕生以後,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進入汽車交通時代。而在中國,機動車進入家庭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公衆的思想還沒有從固有的自行車交通時代轉向汽車交通時代。“自行車交通時代,人們很隨意,所停就停,想走就走。看看我們現在,很多駕駛員依然保持着這個習慣。”王政委說,他曾經就遇到過,有駕駛員開着汽車到菜市場買菜,連車都不下,搖下車窗就遞錢收菜;有些駕駛員停車恨不得停到家門口,最好下車就進屋,一步都不願意多走,這些都是自行車交通時代的特徵。
改變觀念靠宣傳
更需行之有效辦法
從自行車交通時代向汽車交通時代的轉變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來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作爲一名交通管理者,王泰明認爲想要改變人們的思想,還得靠宣傳教育,而且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2005年,當時還是交警隊長的王泰明就提出“四讓”口號:車讓人讓出一份文明,人讓車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人讓出一份和諧。今年年初,作爲河北支隊的政委,王泰明又提出打造“暢通河北”的想法,違章少、行車暢、停車齊、事故降、阻塞輕是“暢通河北”的目標。在王政委看來,要想引起市民的關注,加強他們對於交通法、交通出行行爲的重視,還應該建立社會公共信用體系。
除了相應的宣傳教育之外,作爲一名城市交通管理者,王政委說他也在想方設法改變目前的困境。“比如學校門前的亂停車問題,目前我們在河北區每一所中小學設置‘一校一警’,針對每所學校不同的位置、條件來解決家長停車難的問題。”在王政委看來,光是空泛的口頭宣傳還不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同樣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