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尋路》導演張多福做客北方網新聞會客廳 |
主持人:看這部戲的時候我們覺得特別過癮,特別是女演員很年輕漂亮,男演員也非常帥氣。那麼對於他們塑造的角色大多數是領袖、偉人、革命烈士,他們在這種把握分寸拿捏上,如何去把握?
張多福:我們當時比較擔心的也是這一點,首先從他們的表演經驗上來說,就需要通過拍攝不斷去豐富。再有一個他們都很年輕,自己壓力也很大。如何去把握幾十年前這麼一個英雄人物?他們除了看大量的資料,還要坐下來進行研討。在看很多影像資料之後,大家互相進行討論。同時在攝製組拍攝之前儘量讓他們去體驗生活,比方說我們很多的蘇區的紅軍戰士、領導人,他們當時都很年輕,經常要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我們現在的演員都是住在城市裏、生活在城市裏,白白嫩嫩的、胖胖的。我們想營造一個創作氛圍,儘量讓他們能夠貼近那個時代的人,就讓他們去曬太陽,嚴格控制他們的食慾,讓他們減肥。最後讓他們經常穿上那個年代的服裝,還有當年的手納布鞋或者是草鞋,讓他們去感受那種東西。拍戲的時候把很多沒有戲的演員帶到現場,讓他們儘量穿上軍裝到那個氛圍去感受一下,這樣我覺得可能對他們的表演各方面幫助還是很大的。
主持人:《尋路》前前後後拍攝了有三年的時間,而且我看到像許鉑岑也多次在網上說,其實是提前一年就看了很多的資料在不斷地學習,很多年輕演員都是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是嗎?
張多福:對,許鉑岑確實不容易,因爲當時我接手來導這部《尋路》的時候,當時跟我說已經定了一個毛澤東,到最後還要看他自己的準備怎麼樣。當時我就一種感覺,一個人能耐得住寂寞,而且很長時間不接戲,把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部放在這部戲上。他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天天在看書、看影片、看資料,在做準備。當我跟他見面的時候,那也是大概開拍前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們在一起聊天、溝通,我在感受他是不是我心裏想象的那種毛澤東。因爲很多人說我像毛澤東,說我的外形很像毛澤東,所以我很注意觀察他,包括跟他在一起交談。在拍攝過程中怎麼去幫助他把控這個人物。雖然我們整個片子裏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五年間,但是這五年毛澤東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一次一次蔣介石的圍剿,一次一次紅軍脫險。在這個過程中相當的艱難,毛澤東也是通過這些事逐漸地成熟,逐漸形成他自己的思想,最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等等方針,他也在逐漸摸索。許鉑岑從開始演的時候是比較年輕、比較衝,隨着我們拍戲他越來越熟練,掌握一些東西之後,你感覺在後面他確實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我覺得這個也是很難得的。
主持人:張導,我覺得這樣一部史詩大戲,忠於歷史和藝術再現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作爲導演您怎麼把握這一點呢?
張多福:這一點還是得益於王朝柱老師的劇本。因爲王朝柱老師是在革命史詩這一塊是專家級的,他創作出的劇本有《長征》、《延安頌》、《解放》、《辛亥革命》等,他對這一段歷史太熟悉了。我們整個劇組的創作都是得益於劇本提供給我們紮實的基礎。我們能夠在做的是在情感方面、包括戰爭的場面可以加一些東西。《尋路》裏面所有的開會場景基本是嚴格遵照劇本所提供給的,是嚴格按照史實上來的,這個是都有資料可查的。唯獨到了情感戲,這個是作爲導演可以在二度創作中稍微發揮的。還有戰爭戲,比如大柏地戰役,看到片頭出來很多人中彈,最後所有的戰士護着這面旗子,這些戲都是導演二度創作可以加的東西。
主持人:張導,我們在看了這部戲的宣傳片之後有一種感覺,就是在戰爭場面的刻畫上非常逼真,就像看大屏幕電影一樣,感覺很震撼。在拍攝這些戲的時候運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您是不是別有用心的?
張多福:因爲這部戲開會的時間、行軍打仗的時間比較多。在僅有幾次戰役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柏地戰役。大柏地戰役是紅軍從井岡山撤出來之後一直遭到敵人的阻截,一直失敗,爲了扭轉這種局面,毛澤東和陳毅、朱德他們設想的一定要想辦法通過一次戰役,來讓戰士、讓所有人扭轉這個局面,包括戰士的心理。最後他們選定了大柏地,因爲毛澤東特別瞭解敵人的指揮官,瞭解他的個性,通過對他的掌握,他說我一定能夠想辦法把敵人引到大柏地。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我們怎麼能把他們弄到伏擊圈裏來呢?因爲敵人指揮官張狂的性格一定會追紅軍戰士,一定要用一個部隊,裝得一種慘敗的狀態把他給吸引進來。最後果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年夜飯之後,紅軍小股部隊跟敵人交上火了,最後紅軍一直保持撤退,一步一步真的把這股敵人給吸引到大柏地。實際上在大柏地的兩個山的山谷周圍埋伏了所有的主力紅軍。 這場戰鬥整個打了一天一夜,相當地激烈,也很慘烈。戰鬥打響了之後,陳毅、朱德所有人全部衝上前去,毛澤東最後也衝到陣地前沿去了,這是唯一的一次毛澤東親自衝到陣地前沿。這個戰役是當時紅軍離開井岡山之後取得勝利的一個戰役,所有的專家、所有的老師包括領導,都希望能夠把這場戰役拍得特別精彩,拍得特別好看,能夠弘揚一下當時大柏地的那種精神。所以在這場戲的設計過程中,我們炸了很多的爆點,子彈打了很多,營造了一種戰爭激烈的場面。更主要的是在最後,等到毛澤東衝下山坡之後,看到司號員吹響了衝鋒的號角,最後紅旗手舉着紅旗向一個山坡上衝上去,最後中彈倒下,再有一個戰士衝上去護着這面旗子,最後從四面八方衝過來很多的人來護着這面旗子。等到戰鬥打到這個份上的時候,整個戲的處理就已經不是戰爭了,我利用了一些英雄紀念碑的雕塑的一種造型感極強的表達形式,主要是想表達一種在紅旗下很多的烈士在護衛着這面紅旗。這面紅旗象徵着共產黨堅定的一種信仰,想通過這樣一個造型,給觀衆極深的一種印象。這個時候在畫面裏看到毛澤東向這面旗子敬禮那個鏡頭,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設計了這樣一段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