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者從7月13日晚9點在都江堰市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截至今日19:00時,都江堰市7.10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重大自然災害已造成43人遇難,登記的失蹤和失去聯繫人員達118人。
統計數據顯示,自7月8日20時起,都江堰市出現的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呈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危害性大等特點。其中最強降雨時段出現在7月8日20時至7月10日20時,全市35個點位雨量達到250毫米以上,12個點位雨量達到500毫米以上,累計最大降雨量爲1059毫米,雨情爲歷史極值,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中興鎮是本次暴雨災害的重點受災區。強降雨發生後,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相繼發佈了暴雨預報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市委市政府立即組織幹部對全市防汛抗洪重點區域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應急響應,並對鄰山沿河的大批羣衆進行了勸導轉移,先後共緊急轉移安置26954人。其中,中興鎮7月9日組織對三溪村1組50餘名羣衆和其他避暑人員實施了轉移。7月10日上午,又組織轉移60餘名三溪村羣衆和其他人員。10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中興鎮三溪村1組一處山體突發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經過全力搜救、對滑坡體進行清理,並與村民和尋親家屬反覆覈實,截至7月13日19:00時,災害已造成43人遇難,登記的失蹤和失去聯繫人員爲118人。
經專家現場勘查和初步分析,災害是一次特殊地質和降雨條件下形成的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引發的重大自然災害,具有隱蔽性強、突發性高、規模大等特徵。據瞭解,地質災害坡體由礫岩構成,巖體強度大、外觀無裂縫,植被極爲茂密,坡體位置高差200餘米,多家地質勘探單位分別在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及今年汛期前先後對都江堰市全市地質災害開展了排查,均確定此處非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此同時,滑坡點位於自然斜坡的反傾坡地帶,與三溪村1組村民最近房屋相距約500米,有較大的安全距離。但7月8日以來持續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入山體內部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高水頭壓力推動下,突發高位下滑100餘米、平滑50餘米的特大型山體滑坡,達到150萬立方米的滑坡規模,致使三溪村1組部分農房被掩埋。當地官員表示,災害發生時當地一直處於持續特大暴雨狀態,受雨情影響和道路阻礙,戶外觀察條件極差,因此滑坡瞬間便造成了嚴重災害。
據當地政府接受,災害發生後都江堰市迅速啓動搶險救災工作,第一時間在中興鎮上元村成立都江堰7.10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救災指揮部。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統一指揮下,緊急組織1000餘人救援力量,連夜冒雨開展救援工作。
由於災害現場地形複雜,受到地形的限制,救援工作的有效工作面狹窄,加上持續暴雨和次生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客觀上給救援工作造成了較大困難。目前,災害現場的搜救搜尋工作仍在繼續進行,確保能用的力量全部用上,做到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
爲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都江堰市組織力量千方百計轉移受困羣衆和其他人員,截至7月11日18時30分,中興鎮三溪村、兩河村共589名外來避暑人員已全部安全轉移。爲轉移羣衆和尋親家屬設立了臨時安置點,爲他們提供了食物、飲水、衣物、醫療等後勤保障,抽調220名幹部,並組織100餘名志願者積極開展救助和撫慰工作,確保受災羣衆和遇難、失蹤失去聯繫人員家屬得到妥善安置。
記者獲悉,目前當地除全力開展搜救搜尋工作外,有關部門還積極做好其他有關工作:一是加強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由於強降雨天氣仍可能發生,還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都江堰市按照專家的建議,對災害現場及周邊山體地質結構情況進行嚴密監控,排查險情,特別是發動當地村組幹部,重點加強撤離通道、臨時避險點位等區域的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確保不因次生災害造成新的人員傷亡。二是積極做好尋親服務工作。設置失蹤和失去聯繫人員家屬接待點,開展尋親信息登記,進一步查清相關情況。同時,安排專人積極做好受災羣衆及尋親家屬撫慰工作。三是細緻做好遇難人員身份辨認工作。目前,已經採集尋親家屬DNA樣本162份,遇難人員DNA樣本37份,經比對,已確認10名遇難者身份。四是切實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對災害現場及周邊區域進行衛生防疫工作,保證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疫情。
新聞發言人表示,都江堰市將進一步加大搜救工作力度,“人的生命是最爲寶貴的,我們將繼續在災害現場開展科學搜救搜尋工作,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們就將竭盡全力,絕不放棄,盡最大努力繼續搜救搜尋失蹤及失去聯繫人員。”
與此同時,當地將進一步做好家屬撫慰工作。有關部門將繼續做好遇難者家屬及尋親家屬的接待安排,聽取他們的合理訴求,盡情盡義做好撫慰工作。
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監測力度。當前都江堰市正處於主汛期,很有可能還會出現極端天氣,當地有關部門將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重點加強沿山區域地災隱患的排查工作,做好預警監測、主動避讓等工作,有效避災,全力維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記者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