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培訓、團購加直銷,這樣的營銷手段也在村民養豬中實現了。由316戶養殖戶自建的“養豬聯盟”鑫瑞祥養豬專業合作社,今年一年就多掙出1000餘萬元。爲克服夏季銷售淡季影響,今後合作社還將建立冷庫,研發上游食品製造來延伸產業鏈。“大家捆成一股繩,規避了市場風險、實現利益共享。”合作社負責人杜瑞寧說,銷售中也讓利了消費者,每口豬至少便宜了百元。
“餓了”“病了”都得自己解決,單打獨鬥的養殖戶不但要承擔高養殖成本,還被幾層“經紀人”揩油。吃飯、看病是養殖戶養豬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飼料’每噸單買6700元左右,合作社‘團購’能省400多元,摺合到每斤能便宜2-3角。”杜瑞寧說,別看只有幾角錢,每口豬可以因此便宜50元左右。“合作社將飼料運到‘家門口’,省去車費油費就要100多元。”參加合作社4年的養殖戶劉玉寶說,參加聯盟後他也更省心了,因爲注射疫苗、疫病防治、豬舍條件改善等工作,合作社都會提前培訓,並定時提醒並提供相關幫助。杜瑞寧介紹,在豬病防治上,合作社推崇中藥防治,如使用益母草、柴胡等中藥加入飼料,效果不錯並在合作社中得到推廣。僅杜瑞寧一人的豬場,使用中藥防治一項每年就能省出40餘萬元。這也同時實現了合作社“綠色養殖,讓家鄉父老吃上放心肉”的經營原則。與西藥防治相比,豬體的免疫力更高,肉中還不含抗生素。
爲了增強在行業產業鏈中的地位,2008年杜瑞寧牽頭做起了鑫瑞祥養豬專業合作社。從不到百位養殖戶到現在316戶,5年內養殖戶數量翻2倍,年產量也已達11萬頭。杜瑞寧介紹,目前合作社已經與天津市肉聯廠、河南雙匯等企業達成長期合作。本市餐桌上超過兩成的豬肉及加工食品,都來自這裏。他爲記者算一筆賬:聯盟後,飼料價格降,銷售價格漲,一減一加每斤肉的收入至少漲了5角。按每口豬200斤、年產11萬頭計算,合作社每年增加收入1千萬元左右。而每口豬由於少了“經紀人”揩油、購買西藥等環節,至少在銷售時讓利消費者近百元。
合作社在不斷壯大的同時,養殖戶也看到品牌的力量。“每年的上半年是豬銷售的淡季價格偏低,初步想法是建冷庫,並將豬肉深加工做成火腿、烤腸、培根等。這樣由行業的初級從業者就能變成行業的中級。”根據這個想法,杜瑞寧和合作社也想到了品牌發展。“我們想還是得註冊商標,豬的商標,將來豬製品的商標,還有豬場商標。”目前,合作社已經拿到了“羣生”爲名的豬商標,餘下商標也在辦理中。記者林單丹通訊員馬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