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一個專題調研座談會上,針對與會人員極爲關注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韶關市農業局副局長陳少夢稱“什麼毒大米,我看吃一兩年沒問題”。該言論當場遭到質疑,經媒體報道後引發了輿論的一片聲討。
細心梳理髮現,近年來官員類似“雷語”並不少見。2009年6月17日,面對記者採訪,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質問記者:“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2010年10月,重慶市江津區委書記王銀峯以“影響政府辦公樓風水”爲由,要求當地一個合法樓盤項目停建,王銀峯當時發話:“你知道什麼叫惡不?跟政府作對就是惡!”
隨着公衆權利意識的覺醒,官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將面臨越來越多說話、表態的情況。但是許多官員並未做好面對媒體及公衆的準備。而在互聯網時代,官員的一言一行被曝光的機率大大增加,因說話不當而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讓公衆心寒甚至製造幹羣對立的例子並不少見。問題也就擺出來了:面對執政環境的改變和傳播手段的日益發展,官員該怎樣對媒體和公衆“發聲”?
拒絕、排斥、欺騙媒體和公衆顯然是下策。在以微博爲代表的自媒體推動下,任何試圖迴避甚至掩蓋事實的做法已經無法立足,信息的隔膜甚至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於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官員有義務迴應公衆關切的問題。所以,官員必須學會與媒體及公衆交流,不斷提高說話的“藝術”,而首要原則就是開誠佈公。
開誠佈公意味着真誠和真實。真誠的態度,不是被逼無奈的“職務性發言”,不是習慣性卸責,更不是虛與委蛇打太極,而是真心實意地站在羣衆身邊,以真誠的態度介紹真實的情況。這樣才能化解公衆的質疑,贏得輿論的尊重和信任。
開誠佈公不是未經調查就急於下定論。拿着稿子“照本宣科”是敷衍輿論,而隨意表達、信口開河,不僅是對輿論的不負責,也是官員的失職。必須以事實爲基礎,以十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面對問題,準確全面地回答,纔能有效滿足媒體和公衆的“信息渴求”。
當前一些官員說話水平確實不高,甚至出現“與新社會羣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羣衆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的現象。惟有加強學習思考,不斷提高交流的藝術,加強交流的針對性,才能走出此種困境。
概括而言,官員說話的最高藝術應爲“說實事求是的話,說能說服人的話,說羣衆愛聽的話,說與時俱進有生命力的話”。要達到此境界,最重要的應是迴歸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取得羣衆的信任。而最根本的辦法應該是深入基層調研,提高業務能力。只有瞭解羣衆的真正需要,才能“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而各種“雷語”纔可能根除。(記者白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