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講解原是京腔京韻,如今活兒累錢少,本地人紛紛撂挑子——
什剎海導遊難聞北京音
河南腔、湖北調、甘肅音……這說的不是北京站候車大廳,而是什剎海的導遊們南腔北調的講解。在什剎海,導遊九成以上是外地人。少了京腔京韻,京味濃郁的什剎海頓時韻味大減。
招不來北京人
昨天,記者來到什剎海,發現胸前掛着證件、負責旅遊接待的三輪車伕、電瓶車導遊等工作人員,都是外地口音。到什剎海遊覽,本想感受老北京民俗風情,可滿耳朵淨是外地口音,覺得彆扭。
北京人都哪兒去了?
“北京人誰肯幹這個!”面對記者提問,一位正等活兒的人力車伕說,“我們收入很低,北京人誰稀罕這點兒錢。”車伕手指烈日下大汗淋漓、曬得黝黑的同行說:“北京人肯受這累?”
記者找到一家經營三輪車的旅遊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什剎海最早的人力車就是北京人幹起來的。“他們特能侃,一口京片子,外地人都喜歡聽,老外也喜歡。”正因爲如此,什剎海的人力車一度非常紅火,也成了什剎海旅遊的名片。
可正因爲紅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2008年,政府進行規範管理,引入9家公司授權經營,並把車數限定爲300輛。
“外地人肯吃苦,收入期待也沒那麼高,而且易於管理,公司新招的基本都是外地人。”這位工作人員介紹,9家公司之間也競爭,人力成本低,公司纔有效益。“也想招北京人,想讓遊客聽地道的北京話,可北京人不幹,招不來。”
競爭更激烈,收入卻降低了,很多當初入行的北京人慢慢退出。至今還留在車隊裏、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被譽爲“後海八爺”,也就10人左右。除了出車,他們還負責給新同事做培訓,可這些外來徒弟,講不出師傅們的北京味兒了。
什剎海當地人在幹什麼?
衚衕裏一個賣冷飲的攤主告訴記者,在什剎海,白天基本見不到當地居民,他們晚上纔出來。“衚衕裏、大樹下,喝着啤酒吃着烤串的,都是。”這位攤主在什剎海做生意10多年了,據他觀察,當地居民“一般都有房子出租,不愁錢。有的自己住的面積很小,五六平方米,擠出地方出租。這些人一般不上班。”
南腔北調的導遊
在地安門商場後身,記者找到一處諮詢站點,詢問有沒有當地人導遊。
“北京人、外地人都一樣,遊覽線路、講解內容都是統一規定的,你找北京人講的也是這些。”工作人員打岔說。見記者不死心,這位工作人員又說:“什剎海這些三輪車、電瓶車什麼的,有9家公司在經營,司機、車伕、導遊九成以上是外地人,要說北京人,也有,300輛三輪車裏連10個都找不到。”
沒有北京導遊,記者上了其中一輛三輪車,車伕小王是個黝黑壯實的小夥子,今年25歲,甘肅人,初中畢業,經老鄉介紹,纔來北京什剎海當起了三輪車伕。
“就這解說詞,我背了一個月才考試通過。”小王說,自己幹了三四年了,這點兒詞兒早背熟了。在一處衚衕裏,小王停下車,開始講解衚衕人家的門。
“這門當,少的2個,多的12個……家裏有兩個門當的人要是跟有12個門當的人結了婚,就叫‘京龍護鳳’。”
“‘京龍護鳳’?哪四個字?”記者問。
“就是‘京’(金)色的京,護士的護。”小王說。
“是攀龍附鳳吧?”
“寧(你)說的那個不對!”小王顯出不屑解釋的表情,“寧還想不想聽了?”
小王告訴記者,蹬三輪車的,山西人最多,還有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地的人,北京人基本沒有。
要保護京腔京韻
什剎海是全市4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面積最大的一片,歷年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文物修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產業升級、人口疏解等工作,什剎海也順利晉升爲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隨着景區建設、酒吧街的擴張,什剎海里的新居民越來越多。
“酒吧、餐館、各種特色小店,基本都是外地人在經營,對於豐富景區遊覽內容、活躍商業貢獻特別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介紹,來自全國各地的從業人員,是推動什剎海景區繁榮發展的主力軍。但對於“導遊講解”這項服務,“當然還是由本地人來做更好,京腔京韻也是我們要保護的,但也是最難保護的。”
與故宮、天壇、長城等名勝古蹟不同,什剎海還是一片居民區。它最吸引遊客的,不只是貴族府第、名人故居、河湖水系等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它熱氣騰騰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市井生活。
在升級什剎海地區業態的過程中,市政府一直強調,鼓勵有民俗特點和能體現老北京文化傳統的項目進入。這些項目,都離不開它的載體——北京人。
在前門地區的改造中,政府鼓勵把原有居民留下來,保護文物的同時,也保護由人作爲載體傳承的那部分文化。在什剎海的保護與開發中,是否也能借鑑前門地區的做法,保護文物,也保護京腔京韻?記者於麗爽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