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成本不足1元的注射液,售價超10倍;採購要過N道關,藥價的50%竟然都是“公關費”。近期在福建漳州查處的醫療購銷領域腐敗窩案中,市直區縣73家醫院,包括全部22家二級以上醫院100%涉案,醫生退贓金額達2049萬元。(7月23日《人民日報》)
藥價的一半用於“公關”,再加上合理的利潤,中間流通環節又層層加碼,藥品價格豈能不貴?連醫藥代表都承認,藥品成本價往往不到20%。換句話說,出廠價2元的藥,吃到病人嘴裏,至少要花10元。
藥品流通環節竟有如此貓膩,倒爲醫改指明瞭一條道路,只要把控好流通環節,藥品大幅度降價的可能性很大,而醫改的許多難題,會隨着藥價的下降而解決。正如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23日在醫藥購銷糾風會上所言,醫藥糾風要打“組合拳”,規範醫藥購銷秩序,降低藥品虛高價格,要開“正道”、堵“歪道”。
在流通環節的源頭,藥品出廠定價首先把道走“歪”。藥廠爲了使自己生產的藥品能較好地銷售,往往給商家留下較高的利潤空間,從而把出廠價定得很高。堵“歪道”首先要把握好源頭的定價環節,價格不能由藥廠說了算,必須進行嚴格的成本覈算,給出成本和利潤空間,多出的,理應一刀砍除。
而在流通環節的中間,參與的人太多、程序太複雜擡高了藥價。從廠家到醫院、藥店,各級醫藥代表層層加碼,招投標淪爲一塊遮羞布,“價高者得”習以爲常。藥廠、藥品經營企業、醫藥代表和醫院等結成利益共同體,圍標、串標等行爲時有發生,招投標在一些地區不但沒有降低藥價,反而多了權力尋租空間。針對如此“歪道”,如果修修補補還不行,就應該果斷推倒重來,重新構建新的藥品流通體系,開一條不同以往的“正道”出來。
在流通環節的最末端,爲了讓醫生多開藥,就給醫生回扣,一個地級市,73家醫院,22家二級以上的醫院,居然沒有一家不涉案,一個縣裏居然有九成的醫生拿回扣。如此高的涉案率,藥品流通環節最末端之“歪”可見一斑。醫患關係不融洽、醫德醫風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與回扣成風不無關係,解決問題,除了打擊之外,也很有必要探尋醫療系統更爲科學的薪酬分配製度和績效考覈制度,探尋醫藥分開的辦法,不給醫生拿回扣的理由和機會,從根本上解決藥品回扣問題。
降藥價就得開“正道”、堵“歪道”,否則,再怎麼努力也降不下藥價,而藥價虛高,醫改就無法取得成功。因此,醫藥糾風要打“組合拳” ,第一記拳頭,最應該砸向藥品流通的三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