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重金屬與土壤修復委員會祕書長劉陽生25日在北京表示,受技術不成熟、資金不足、評估標準模糊三大問題影響,修復中國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由於礦產資源開採和使用不當等原因,中國的土壤正在遭受嚴重污染。2006年7月,當時的環保總局(現爲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在一次講話中透露,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合計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0%。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下同)。
在25日的國際環保展上,劉陽生告訴中新社記者,技術是困擾中國土壤修復最大的難題。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量大面廣”的基本特徵,一方面決定了任何成本高昂的技術都難以大規模推廣,另一方面也使國外主要針對小塊土地修復的技術在國內難有用武之地。
資金短缺也是瓶頸之一。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採用植物修復這種較便宜的辦法,每畝土地的修復成本也有2萬元之多,還需連續種植數年,總投入數額驚人。如果按照每畝地修復成本2萬元,3億畝待修復土地計算,中國耕地修復總體所需資金將達6萬億元。
而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用於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僅有300億元。
劉陽生指出,這樣巨大的資金投入,單純依賴政府是行不通的。只有找到合適的融資模式,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才能解決問題。
評估標準的模糊同樣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劉陽生解釋說,不同的土地用途理應有不同的修復質量評估標準。修復目標到底如何?怎樣纔算修復好?目前的評估標準尚不夠全面,土壤修復將面臨無的放矢的窘境。在業已公佈的土壤環境評價標準中,只有農業用地和展會用地兩項。
在專家看來,要解決中國的土地重金屬污染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控制源頭污染。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所研究員陳世寶指出,在重金屬污染防治中,要把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相結合,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經濟發展之路。(李曉喻)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