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太原7月30日專電(記者趙陽)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就業形勢嚴峻。然而,不少高校方面傳來的消息卻截然相反,一串串數字把就業率撐得虛胖。如何防止就業率注水成爲社會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制度建設,特別是教育部近期重申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必須遵照“四不準”原則,使得大學就業率統計更具操作性和約束性。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高校無視政府部門的規定,想方設法鑽政策空子,在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上打主意,隨意拔高就業率。在部分老師的直接干預下,一時間刻假公章、小超市簽約、網購假協議……奇招迭出,就業率儼然成了一些高校的數字遊戲,這些高校在遊戲中賺取聲望和利益。
高校乃傳道授業解惑之地,是探索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聖殿。但是對照一些高校缺乏誠信,公然教唆學生在就業率上造假的行爲,公衆有理由認爲這些高校患有“人格分裂”症,其所高調標榜的“高素質、好品質”像一把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這種現象是對政府、學生和社會的莫大愚弄,敗壞世道人心。
按照國家政策,就業率不高的專業將面臨減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危險,而招生數量與政府教育經費劃撥、各種科研立項、教師福利待遇等利益密切相關。“涉及整個學校榮譽”的邏輯,讓注水就業率冠以集體利益的美名,這種虛僞與高校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爲遙相呼應。
要想改善目前這種狀況,必須建立第三方跟蹤統計制度,將學校從“運動員兼職裁判員”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完善改革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的評估體系,把握好“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狀況掛鉤”的尺度,避免脫離高校實際搞“一刀切”。防止學生被高校逼、高校被主管部門逼、主管部門被決策層逼、決策層被假數據迷糊誤導的惡循環,讓注水就業率和它的始作俑者趁早一併終結。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