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每當欣賞我自己收藏的這些暖瓶時,過往生活的點滴就會浮現在眼前”。紅橋區居民康樹森先生,收藏暖瓶200餘隻,每一件都風格迥異,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真實生動地反映出上世紀各個年代的生活景象。材質、年代、圖案各不相同的暖瓶,向我們講述着同一個故事,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暖瓶收藏讓我們體味過去的苦辣酸甜,也令後人有一份溫情的紀念。
暖瓶作爲過去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曾一度是普通家庭的“稀罕物”。康樹森清晰記得,他兒時經常提着暖瓶,在烈日下來回一個半小時,爲家人買冰棍。每逢鄰居家有產婦、病人,他家的暖瓶總會被借走,爲他們送去熱湯。他感嘆:“正是這份記憶,在他腦海裏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後來的收藏。”康樹森有一套收藏原則:玩新、玩精、沉着、果敢。他樂於從事冷門的收藏,並把新穎加以細緻規劃,精心梳理。在收藏過程中,他該買就買不猶豫,同時也有冷靜頭腦。正是多年摸索出的經驗,令他的收藏得心應手。把常見的生活用品,化爲令人羨慕的收藏。
康樹森歷經三十餘年的尋找、收購、整理,將200多隻暖瓶收入囊中。整個收藏系列時間跨度長、品牌種類多、容量姿態異。“從竹編的簡陋,到金屬的單調,塑料的新穎,再到不鏽鋼的實用,暖瓶的發展就是微觀的歷史。”康樹森瞭解學習到大量關於暖瓶的知識,對其來龍去脈一清二楚,從發明者杜瓦,到現代高科技材料的暖瓶,他的收藏,填補了暖瓶專項收藏的空白。
康樹森說:“老暖瓶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它見證了生活變遷,記錄下中國輕工業發展的足跡。”聯繫到自身,他想起青年時期在塘沽工作,憑票買到一個藍色網眼鐵暖瓶,作爲“單身漢三大件”,暖瓶一直髮揮重要作用,幾次瓶膽碎裂,甚至破漆殘損,他都不曾丟棄。“這就是一種生活,一種情感。”康樹森的暖瓶情懷,也是人生的回想。更驚喜的是,他多年後在薊縣遊玩,從老農家裏,發現了同一款暖瓶,勾起他對崢嶸歲月的回憶。“暖瓶漸漸被飲水機等替代,原來新人結婚的必備品,現今使用率大大下降,但它不會消失。”康樹森對琳琅滿目的收藏,做了一個展望性總結,他也期待,這種融入人生的收藏,被更多人知曉。(首席記者曲彤實習生趙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