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標題:增速換擋並不等於失速
近一個時期,海外媒體又一次開始集體唱衰中國經濟:一方面拋出“中國會不會主演全球危機‘第三幕’”的論調;另一方面又稱“中國若想實現經濟再平衡需要忍受更低速的增長”,“建議”任由經濟下滑倒逼經濟結構轉型。這些觀點自相矛盾,甚至令人疑竇叢生,需要剖析以正視聽。
首先,調結構着眼於長遠,穩增長立足於當前。前者是關鍵,後者是前提,不必也不應將兩者割裂或對立。
從當前中國的發展現實看,只有經濟增長保持穩定、可持續、與現實環境相適宜的速度,國家纔能有效保障大局大勢的穩固,更好地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企業才能逐步擺脫當前困難,不斷積累足夠的財力物力推動創新,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各級政府才能獲得合理增長的財稅收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大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支持產業升級,引導經濟轉型。
其次,調結構需要倒逼機制,但更多地應藉助深化改革、市場規律、產業政策、轉變增長方式和增長結構等多種主動方法綜合治理,而不是依靠簡單的經濟減速。
事實上,調結構不是靠經濟減速就能實現的。當前我國出現的產能過剩現象,主要源自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需求萎縮的大環境和我國供求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內需不暢。要真正解決問題,一方面應採取措施淘汰落後產能,更重要的是加快培育和改善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市場大環境。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確實應下大力氣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而在調結構的過程中也應保持經濟合理的增長速度,而不能失速。不應再追求9%~10%的增長速度,但7%~8%的增速卻是需要的。比如,不應再動用財政金融的過度刺激措施,但政策的微調包括適當增加流動性和財政開支是必要的;不應再搞大規模的投資,但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長是需要的。調結構與保增長、促改革是一個統一體。調結構是帶電作業,不僅包括存量的調整,也包括增量的發育。中國不會在調整中失速,也不會爲調整提供失速的前提。
面對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要反對非此即彼的單向思維,不要爲那些毫無依據的唱衰之詞所困擾。在消費與投資上,也不要因爲強調拉動消費,而貶低投資的作用、誇大其負面影響,而要看到投資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完善以及未來民生和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對那些有合理回報且符合科學發展的健康投資,要充分發揮其穩定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正能量”。文/姜艾國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