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於橋水庫 |
一、單位簡介
於橋處現有職工200人,設科室17個(包括辦公室、人力資源科、工管科、水管科、水質科、信息科、水政科、安監科、財務科、審計科、暗渠所、閘壩所、庫區南所、庫區北所、水源所、物業管理中心、工程養護中心),主要負責於橋水庫、電廠、32.6公里州河暗渠、0.65公里果河及其附屬工程設施的維修養護、運行安全監視監測、防汛供水調度、水環境治理保護、輸水計量等工程運行管理工作。
二、工作成效和亮點
(一)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於橋處大力實施於橋水庫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構建人、水、工程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提升引灤水源的水環境承載能力,恢復於橋水庫生態功能,從流域生態保護、污染源治理、水體生態保護、水環境安全管理和依法行政等方面推進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工作進程,努力構築水庫流域“生態修復區、生態治理區、生態保護區”三道防線。2009年,市政府批准實施《關於加強引灤水源保護近期工作的意見》,於橋處積極配合薊縣政府編制於橋水庫周邊保護髮展規劃和庫區移民規劃,配合市有關部門編制庫區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搞好垃圾污水處理工作等,取得明顯進展,並爭取於橋水庫水環境保護和污染源綜合治理專項資金,用於於橋水庫周邊污染治理。
於橋處積極組織開展於橋水庫周邊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項目,該項目包括:水污染源近期治理2009年示範項目、於橋水庫周邊水污染源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工程項目包括庫區水體生態恢復工程、庫周治理工程、黎河示範支流口治理工程、水質監測設施完善工程、關鍵技術科學研究項目等五大類11個子項。具體內容爲:向水庫投放各類魚苗、修建攔草(藻)網,建立水草收割轉運系統,調節水庫生態結構;結合庫區周邊新農村建設,在庫區周邊7個鄉鎮111個村新建戶用沼氣池和全面清理庫區周邊村落垃圾,建立庫周邊村落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系統,全面治理庫區周邊溝道和坑塘,庫區周邊建立起人工溼地和截污納流的綠色湖濱帶屏障,對4個黎河支流口進行治理,支流口建立起示範人工溼地;完善水質監測設施在省界測流斷面果河橋建立水文水質監測站,開展水質改善技術研究建立水庫水草藍藻監測系統。目前,建成項目已經發揮效益。
(二)水政執法管理卓有成效
於橋處不斷加大依法治水力度,發揮水政執法管理作用,嚴厲打擊庫區非法旅遊、非法採砂、違章佔壓等違法行爲。一是加強隊伍建設,壯大執法力量。在由水政、公安、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三位一體”執法隊伍的基礎上,組建庫區管理所,專業執法人員達到20餘人;加大資金設備投入,開展水法規知識培訓,加強庫區執法巡查和案件查處。二是舉全處之力,開展聯合執法。在執法關鍵和難點時期,全處職工全部參加水政執法,在遊客密集地點和通往庫區的路口設置執法宣傳點,勸阻遊客前往庫區遊玩。三是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治理庫區非法採砂長效管理機制》、《治理庫區非法旅遊長效管理機制》初步方案以及《清理庫區非法旅遊和水上娛樂設施的聯合治理行動方案》,在重點時期對執法重點部位進行集中打擊清理。四是加大打擊力度,對從事非法採砂、非法旅遊的釘子戶以及阻撓執法者,配合公安機關嚴肅查處,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發揮了水政執法爲水資源安全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三)水質監測能力不斷提高
天津市水環境監測中心——於橋水庫分中心1999年11月正式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分中心依照國家計量認證標準、天津市水環境監測中心《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和《質量體系文件》開展水環境監測工作。加強儀器日常維護保養,對儀器設備、人員狀況、工作環境、工作制度等6個方面進行嚴格規範的精細化管理,對實驗室進行標識化管理以及細節提醒。同時,建成水質監測信息系統,開發研製於橋水庫水質預警預測模型,提高現代化管理標準。分中心工作人員對水庫流域內監測網點的監測斷面定期採樣化驗。適時開展污染源調查,掌握水質變化趨勢,對污染點源進行控制。編制《天津市飲用水源地(於橋水庫)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和《於橋水庫菹草打撈預案》,建立藍藻和菹草爆發預警機制,購置曝氣船、水質工作船、全自動水草收割打撈船和運草船等硬件。同時,開展科研課題研究,對菹草生長規律以及對營養鹽吸收、釋放的過程進行分析研究。2012年,於橋處按照標準化實驗室建設要求及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對管理體系的各項要求,積極開展標準化實驗室建設,增加監測項目,滿足開展水源地監測標準29項的能力;合理佈設監測斷面、確定監測頻率,使其具有代表性;增加技術力量,加強人員培訓,規範檢測工作;確定換證申請資質認定新項目,使其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審覈;完善儀器設備,爲提高實驗室監測能力提供保證;完善檔案管理、制定規範制度,提高實驗室精細化水平。標準化實驗室建設,將大大提升於橋水庫水質監測水平。目前,水質監測認證項目達50項,實現了水源地基礎水質監測項目(29項)全覆蓋。
(四)資源水利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庫區周邊有7個鄉鎮,160個村莊,總人口13.7萬人。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周邊百姓依靠水庫生產生活,對水庫水質安全構成威脅。爲此,於橋處採取多項措施,加強水資源保護。
一是取締網箱養魚。過去水庫水面和周邊存在不少網箱和魚池,截至1998年10月,魚池多達23490畝,其中22米高程以下達5362畝,庫區水面網箱養魚27畝。由於養魚戶往水庫投放餌料,直接影響水體安全,致使氮、磷含量不斷增高,直接誘發水體生物生長,造成水體葉綠素嚴重超標,藻類、水草繁生,加重水體富營養化。爲保證飲水安全,於橋處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並藉助地方政府開展聯合執法,徹底清除了庫區網箱和周邊魚池,杜絕了魚類養殖對水體造成的污染。
二是開展淨水魚類增殖放流。爲加強於橋水庫水資源保護工作,充分發揮以漁保水作用,自2009年開始,在於橋水庫開展增殖放流,投放魴魚、鰱魚、細鱗斜頜鯝夏花等食藻、食草類淨水魚種。2012年3月,由於橋處會同薊縣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共同啓動了主題爲“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共建美好家園”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幾年來,分別進行春、夏、秋三季增殖放流,放流各種淨水魚類3000萬尾。增殖放流活動運用生態技術修復水環境,配合庫區周邊一系列水環境治理工程綜合實施,有效減少水生草藻,修復生態平衡,於橋水庫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和水生態平衡得到有效治理。同時,加大於橋水庫漁業資源保護,通過加強輿論宣傳,規範捕撈行爲,控制捕撈證發放,延長休魚期、加強執法管理等方式,規範漁業資源管理。
三是開展庫周村落垃圾清運工作。五百戶鎮沿水庫周邊29.4公里,有42個自然村,人口密集。於橋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天津市水源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在庫區南岸五百戶鎮開展垃圾收集處理試點工作,開闢大型垃圾掩埋場,對垃圾進行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運、分類掩埋,確保垃圾清理到位,治理成效明顯。目前,試點的成功經驗已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