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濟南後悔了!
最近,這座城市要復建已經消失的地標,由德國建築師設計的濟南老火車站。21年前,80歲的它被一隻“無形巨手”毫不留情地輕輕推倒。現在,當地媒體宣稱,人們將找回曾經的濟南記憶。
可是,一座城市的規劃容得下城門城牆、牌樓牌坊,也容得下高樓大廈,寬闊的十車道大馬路,唯獨沒有容納“後悔”二字的地方。
作爲經典的哥特式建築羣,濟南老火車站曾出現在西方出版的旅行手冊和清華大學建築學系的教科書裏。它是一座城市的集體回憶。孩子們透過彩色玻璃窺視綠皮火車轟隆隆地駛過,想象着外面世界的模樣;歸途的遊子聽到30米高的圓形鐘樓上響起的悠揚鐘聲,就知道家的方向。
但在1992年的夏天,爲了解決鐵路運輸壓力,各地開始擴建火車站。濟南一位市領導說,老火車站不適應發展需要了,“它是殖民地的象徵,沒有什麼保留價值”。當時,文物專家、建築學者對此決定頗有爭議,但它還是毫無懸念地灰飛煙滅了。鎬錘揮動的那一天,許多市民流着淚來爲這位熟悉的老朋友送行。
實在不必沉湎在感傷的情緒裏,因爲這種歷史爲現實讓路的故事,在每個城市都可以信手拈來。比如4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不也是爲了發展交通,拆了城牆,毀了城樓,最後就連城磚也被老百姓拉回家修防空洞去了?當年的北京市領導對建築師樑思成說過十分相似的話:“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雞舍,有什麼文物鑑賞價值可言!”
與其說歷史最終會證明誰對誰錯,不如說是一成不變的利益最有發言權。如今,當年被稱爲沒什麼價值的建築成了城市的文化符號,“無形巨手”又一揮:斥資3000萬復建老火車站的站臺和行包房。至於原因嘛,政府說是市民情節,但一位政協委員曾表示,老火車站“在大力推進濟南旅遊文化內涵和觀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後悔的還不只濟南一個,曾經拆掉歷史建築的推土機,同樣可以行駛在復建歷史建築的工地上。北京中軸線南端點的永定門城樓復建了,半個世紀前,它因爲護城河河道整治以及出入城道路拓寬而被拆除。河南開封的鼓樓復建了,這還是當地“十大重點旅遊項目之一”。南京民國商業街太平南路也復建了,它將被打造爲文化休閒街區。
可是,建築一旦成爲事實就難以更改,城市的瘡疤將會以具體和隱祕的方式長久浮現。如果說一座城市的幾個標誌性建築物還有復建的可能,那麼當城市的整個肌理都已經被破壞時,“無形巨手”還能讓它“原汁原味”嗎?恐怕連“神形兼似”都做不到吧。
這些嶄新得有點突兀的古建築,就像斑駁牆皮上留下的幾根釘子,掛在上面的大衣早就不見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對這份幡然悔悟買賬。有人甚至怒言:“中國當下某些城市的面貌,幾乎是在一羣無知官員帶領下,正朝着一副沒文化的暴發戶的模樣狂奔而去。”濟南一位考古學者直言,老火車站復建最大的意義就是警示後人,“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歷史,這是我們的恥辱碑”。
但“無形巨手”不管這麼多,城市就是它的積木,不需要的時候你會隨時被拆除,需要的時候就是供觀賞的文物。城市規劃專家陳佔祥生前的擔憂又一次得到了印證:“在今天,很多人實際上還是把‘計劃’與‘城市設計(規劃)’混爲一談。”
倒也不必苛責今天的某些官員。近80年前,中華民國政府也吃過後悔藥。那時,“殖民地特徵”和“保守”還不成爲主要藉口,“復辟稱帝”纔是眼中釘肉中刺。民國政府曾發起運動,要將北京往昔的頹敗破舊之氣一掃而光。中山公園代表皇家硃紅色的圍牆被漆成了藍色,皇家殿宇上的屋瓦剝去,一部分城牆也被拆除了。當時《紐約時報》報道稱,“好端端的古都降格成了一個了無生氣,現代化的粗鄙城市”。這樣的評價你肯定不陌生。接下來,民國政府又做了一件今天我們似曾相識的事:1934年北平要變成旅遊景點,結果,他們又開始修繕皇家園林和殿閣了。
原來,不管在什麼時代,缺乏對歷史的敬畏心,缺少透明公開的科學決策和公衆參與,我們只能在推倒和重建的塵土中,一次次重蹈覆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