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竣工後,於橋水庫轉變爲調蓄水庫,供天津城市用水。爲了保護津城水源地,於橋庫區5000多戶超過2萬名村民讓出了自己的家園,據統計,庫區周邊移民村人均佔有耕地僅爲0.37畝。由於耕地匱乏,薊縣庫區人的生活相對困難。這些年,庫區人靠着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園,他們也不忘對灤河水的保護。在庫區村落裏,建起生態牀養殖基地,讓養殖變得“零排放”;建立垃圾轉運系統,修建沼氣池,減少了農村生活垃圾對水源的污染。
動物糞便可以轉化成有機肥
庫區周邊許多村民都以養殖爲生,這些年,隨着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場產生的糞便對水庫的水源污染也越發明顯。2010年,薊縣開始在庫區推廣生態牀養殖技術,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直接分解動物的糞便,實現零排放。
在出頭嶺鎮小汪莊就有這樣一個養豬場,幾排平房,種植着各色花草的小院,讓人很難把這個農家小院和傳統養豬場的形象聯繫在一起。雖然天氣還很炎熱,但是在養豬場的院子裏卻聞不到刺鼻的異味。
進入養豬場,工作人員正在添加飼料。這座有100多頭豬的養豬場,只有2名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的工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豬的糞便可以直接通過生物菌降解,所以現在他們的工作很輕鬆,就是定期給豬喂喂食、翻翻豬圈就可以了。加上現在養豬場基本沒什麼異味,工作環境也好了。
生態牀養殖的技術指導周繼東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技術不到位,養殖場產生的糞便都直接排放在村子裏,遇到雨水沖刷時,糞便容易進入水源地,對水質造成污染。如今,通過採用生物發酵的“零排放”養殖技術,動物的糞便可以直接排入墊層中,通過微生物發酵分解,糞便可以轉化成有機肥。
垃圾有序處理建6000個沼氣池
白莊子村位於於橋水庫邊上,乾淨的街道兩旁樹木成林,還有各色的鮮花點綴其中。在兩旁的街道上,每隔幾米就能看到一個垃圾桶。這就是保護水資源的一個措施,多放垃圾桶改變了村民垃圾隨意丟棄、直排於橋水庫的習慣。
據瞭解,水庫周邊有110個像白莊子這樣的村莊,配備了4000多個垃圾桶和400多名保潔員,經過兩年時間的積累,村民都能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內,從而實現了垃圾的集中無害化處置,杜絕了水庫周邊村鎮生活垃圾污染源。
近幾年,薊縣在庫區周邊村莊還建起了沼氣池,村民只要把生活垃圾和糞便放入沼氣池中就可以產生沼氣變成生活用能。據統計,截至目前,薊縣已經爲庫區村民安裝了6000座沼氣池。
爲了更好地保護水源地,從2010年開始,薊縣對於橋水庫南岸50個村、3萬多人口,進行整建制搬遷,減少對於橋水庫水體的污染。按照《薊縣新城規劃》,2013年薊縣將完成庫區南岸15個村、8235人搬遷;2014年完成庫區南岸13個村、7638人搬遷。2017年前,實現水庫南岸和北岸臨庫村落其餘22個村、15306人的整體搬遷。對騰遷出來的土地,復墾成林地。見習記者朱瀟驍攝影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