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她是紅橋區有名的“大娘”,她是天津人家喻戶曉的“姥姥”,她從17歲扮演“大娘”,自學多種方言,模仿街上大娘動作,63年演繹了400多位“大娘”角色,她就是“非專業”羣衆演員張碧瑤。
“姥姥”紅火20多年
“我說大哥,您了,這技術可是夠高的!您釣的魚怎麼都一般大呢?您了,這可別再是買的吧?”相信不少天津衛的人,對20多年前著名相聲演員高英培、範振鈺合說的相聲TV《釣魚》中大雜院裏的那位快人快語,愛管閒事的“姥姥”不會陌生吧。昨天,記者在紅橋區一小區內見到了“姥姥”的扮演者,今年80歲高齡的張碧瑤老人。老人一頭白髮,雖然剛剛出院,但老人精神矍鑠,說話聲音洪亮。
屋裏擺放着十多張當年的劇照相片和各種獎盃、證書,讓人以爲老人曾經是一名專業演員。“嘛演員,就是好這口,沒事演着玩,一天訓練課都沒上過,就靠自己學。”老人說。
上街模仿大娘姿態
老人17歲那年加入了紅橋區工人俱樂部業餘話劇團,年輕人居多的話劇團裏需要一位“大娘”的角色,張碧瑤自告奮勇報了名,可報名後她發愁了。“我才17歲,演大娘反差太大了,也沒有人指點。”老人說。爲了扮演好“大娘”的角色,17歲的張碧瑤只好自己找大娘學習。自己找的大娘並非專業演員不會教人練習,這怎麼辦呢?張碧瑤只好上街模仿。
自學多種方言
除了模仿大娘動作外,還得學習方言。劇中人物方言不同,需要“倒口”,要求演員掌握多種口音,山東話、河南話、唐山話、楊柳青話等等。當時還在工廠上班的張碧瑤,遇到唐山的同事就學着對方說她的家鄉話。山東話、河南話則是通過電視、廣播模仿學習。
目前已是耄耋之年的張碧瑤老人在63年的時光裏飾演了不同形象、性格的“大娘”400多位,演出了3000多場次。“只要身體允許,我還要演大娘,不過這回可不用化裝了。”老人說。新報記者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