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5歲的小娟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儘管套着看守所的大馬甲,她依然穿着心愛的粉色T恤,髮髻也梳得一絲不亂。很難想象,這個漂亮女孩曾經被強制戒毒11個月;兩週前又因爲涉嫌在網上販賣冰毒被刑事拘留。
小娟本可以擁有另一種人生。
她曾是父母的驕傲,每次考試都在年級前列,還拿過市裏舞蹈大賽第二名。可在她父母離婚之後,因爲一次和繼母的劇烈衝突,她輟學離家出走,從此在社會的邊緣沉浮。那一年,她剛上初二。
2007年的某一天,她被一個一起在KTV打工的小姐妹帶去“嚐點好玩的東西”,從此踏上了吸毒販毒的不歸路。
小娟的經歷並非個案。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我國35歲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員已佔全部吸毒人員的55.1%;以冰毒、K粉、搖頭丸爲代表的合成毒品在青少年羣體中迅速蔓延,其中18歲以下吸毒人員濫用合成毒品比例高達86.5%。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禁毒學系主任肇恆偉教授爲這個羣體勾畫了一幅羣相:14-30歲,文化程度低,大多沒有正經工作,不少來自單親家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管教。無所事事,精神空虛,是這些青少年在毒品尋找刺激的主要原因。
“我就是太無聊了,纔不知不覺地陷了進去,”小娟說,“本來只想上上網,可是一上網就會鬼使神差地進站子看看,那種環境裏大家都在‘溜冰’,自己也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溜’了。”
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支隊長周杰告訴記者,隨着公安機關對娛樂場所檢查力度不斷加大,吸毒人羣便轉入更爲隱蔽的聊天網站,而視頻聊天又恰好是最受青少年歡迎的娛樂形式之一,因此青少年羣體在網絡涉毒案件中的比例連年擴大,呈現出越年輕接受程度越高的特點,最小的涉案者甚至只有14歲。
在被公安機關抓獲前,“80後”的小楓是某吸毒網站的“客服”,還籌劃着“自主創業”。自從2010年被男友帶進“圈子”,她便走火入魔一般,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網站上。她說自己不是沒想過戒毒,但環境如此,她只能隨波逐流。
“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朋友了,只有在網站上,我才能找到共同語言,纔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她嘆了一口氣,“我那會兒真幼稚,現在想想,這些感覺都是假的。”
因爲吸毒喪失了正常的社會交往、失去了穩定的工作和生活,這些在網上吸毒的青少年們,越依賴毒品便越被現實社會所孤立,越在現實中孤立便越追求網站中的“歸屬感”,繼而在網絡毒品的泥潭裏越陷越深。上海市公安局緝毒處副處長葉楓告訴記者,很多人被抓捕之後跟他講,自己活着就是一具行屍走肉。
“有人是爲了提神,有人是爲了減肥,有人只是大家都吸自己不吸不好意思。”葉楓說,“最近查獲的一個案子裏,犯罪分子甚至把冰毒跟咖啡、奶茶混合在一起,外觀和味道都極具迷惑性,很容易在青少年中流行開。”
肇恆偉教授指出,由於合成毒品沒有傳統阿片類毒品那樣強烈的生理反應,青少年普遍對合成毒品存在認識誤區。調查顯示,六成多的人認爲合成毒品不會成癮。但實際上,合成毒品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能對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長期吸食將導致精神分裂;同時,因爲合成毒品有強刺激性,容易使心腦血管負荷過大而引發猝死。因此,毒品交易一旦轉入網絡,可能將使原來只在特定人羣流傳的毒品擴散至普通人羣,後果不堪設想。
公安部禁毒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少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好奇心強,易受毒品誘惑,如果不加以預防,未來10年,“90後”很可能成爲國內涉毒人員的主體。但由於網絡毒品犯罪是新的犯罪形態,目前法律上還有許多盲點,監管難度較大。因此,在加強跨部門合作的基礎上,公安部將把青少年教育作爲今後全國禁毒宣傳教育的重點工作來抓。
“把青少年從網絡毒品市場隔離開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如果再不採取嚴厲措施,那麼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就不是上網‘淘寶’,而是上網‘淘毒’了!”周杰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