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張麗娜白靖利董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提出政府信息公開要讓羣衆“看得到、聽得懂、能監督”,“努力增強提升政府公信力、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的施政目標,讓社會各界對我國政務信息公開提速充滿期待。
今年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一步提速,包括國務院對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作出部署,國務院公報開通微信,各級政府網站及時、權威、全面、準確發佈政務信息等。此間專家認爲,這些舉措,都充分體現出新一屆中央政府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的信心、決心和勇氣。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認爲,2008年以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使得我國的政務信息公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逐年推進的過程中,我國政務信息加速走入“陽光季”。
敢於將政府運行置於陽光之下,依法實施政府信息公開,積極爲人民羣衆答疑解惑,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體現,也是密切聯繫人民羣衆、轉變政風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現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衆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要舉措。
“三公”經費究竟怎麼花,保障性住房都分給了哪些人,各項改革推進到了什麼程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就應該將社會關切點講清說透,讓羣衆看得到、聽得懂、能監督。尤其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級政府更應該適應形勢需要,通過推進信息公開贏得工作的主動權。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朱春陽認爲,政府信息公開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各國都在進行相關的探索。總體來說,我國現有的管理方式沒有給政府信息公開足夠的壓力和動力,而且信息公開沒有強制性的懲處措施,這就導致了政府信息公開目前沒有達到較理想的狀況。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主動迴應社會關切,對重要輿情和社會熱點問題,要積極迴應、解疑釋惑,並注意把人民羣衆的期盼融入政府決策和工作之中。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爲,雖然各地都在踐行政務公開,但推行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一些地方,信息公開成爲口號,新聞發言人成爲擺設。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政府信息公開,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對信息公開重要性的認識,督促各級政府依法行政。
張志安說,政府信息公開包括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和“公開的例外”。政府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進行公開比較容易做到“主動”,但是公民要了解和自己有關或公共事務有關的特殊信息,要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可能會被有關部門駁回。有些部門還會以相關內容不屬於公開的範圍爲藉口不予公開。“如果關鍵的信息不公開,羣衆怎麼會滿意呢?”
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看來,信息公開的根本目的是及時提供真實、完整的信息,但是在傳統的“神祕政府”思維及權力依賴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採取一些迴避問題的策略,不公開、慢公開、假公開,以阻撓問題的解決。
專家認爲,利益訴求日漸多元化,羣衆訴求表達機制不健全將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甚至影響地方社會穩定。但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很多政府信息政策性強、牽涉面廣,而觸及的都是社會敏感範疇。可想而知,政務公開依然有很大壓力。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副區長王旭亮認爲,按照建設人民滿意政府的要求,政務公開是必須要走的一步,只不過是快和慢的區別。“雖然壓力很大,但還得加快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速度,想辦法逐步加大公開的力度。”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強化責任,抓好落實,把政務信息公開作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加強督查問責,着力提高實效。
專家認爲,有考評,有問責,工作才能見成效。政務公開更應該注重完善並落實責任制、考覈評議制、追究問責制等,形成主動公開、互動交流、有效監督的評價體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