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劉珊珊趙帥)記者20日從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獲悉,自2005年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至今,整個三江源地區地表水增加了82.9億立方米。其中黃河源區增加24.4億立方米,長江源區增加45.8億立方米,瀾滄江源區增加12.7億立方米。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介紹,三江源水源涵養能力體現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植被持續增加,覆蓋度始終保持在85%以上,確保了水涵養能力。”
“生物多樣性又決定着水源涵養能力的持續性”,李曉南說,“植物羣落豐富、動物棲息環境改善、水土流失狀況改善都能綜合反映出三江源水涵養能力”。
據介紹,提高三江源地區水涵養能力是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溼地保護、人工增雨、草原滅鼠和河道治理等多個項目均在此列。“提高水涵養能力,既要固水,還要活水不斷;既要重視地上水的保護,也要重視地下水的保護,如凍土和地下河流的保護”。
李曉楠認爲,在依法、依託羣衆加強三江源重點水涵養地保護和建設的同時,也加大整個水涵養保護的邊際效應,不斷擴展水源地面積,特別是要加大水涵養地區上游的保護,減少荒漠化,增加草場植被覆蓋度。“這對三江源水涵養能力的持續增加有着重要意義。”
三江源被譽爲“中華水塔”和“亞洲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中國淡水資源重要補給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啓動區和敏感區,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和生物基因寶庫。
目前,三江源地區已建立近500個生態監測點,所監測的數據對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起着基礎和關鍵性作用,這對世界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有重大貢獻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