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9月24日在韓國首爾舉行。中國外長王毅向論壇致賀信。率團參會的中國前外長、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李肇星在論壇致開幕辭時表示,希望公共外交論壇能爲中韓關係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由中韓兩國外交部合作舉辦,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共同承辦。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爲論壇發來的賀信中表示,中韓爲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而舉辦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是兩國友好交流的一件大事,必將爲促進中韓公共外交合作和人文領域交流、深化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好情誼做出應有貢獻。
“公共外交”作爲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65年,由美國學者埃德蒙德·古利恩提出,當時對公共外交的理解更偏重於通過單向的宣傳,影響其他國家的輿論,進而影響相關國家的政策。而今,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公共外交已經擴展到通過經貿、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在國家之間開展雙向的信息互動,影響國外公衆,提高本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公共外交的實施主體也包括了政府、民間機構、媒體乃至公民自身。在爲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致開幕辭時,中國前外長、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李肇星表示,希望論壇能爲中韓關係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韓公共外交論壇是兩國在公共外交領域進行合作的創新之舉,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爲中韓平等互利合作關係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國公共外交協會願以此次論壇爲契機,同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在公共外交領域加強交流和合作,增加相互信任與友誼。”
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以“爲心信之旅的相會”爲主題。這一主題與韓國新任總統朴槿惠今年6月訪華的主旨相同。在就中韓公共外交政策發表觀點時,韓國外交部文化外交局局長韓忠熙認爲,開展公共外交,關鍵在於敞開心扉、真誠溝通。“正如同本次論壇的主題——‘心信之旅’,我認爲,公共外交需要兩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信任和真誠’,脫離了這兩點,彼此間很難帶來心與心的交流。如果不能以這種真誠的態度進行溝通的話,不僅是在兩國人民之間,而且國與國之間無法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只要我們彼此間注意這兩點,就可以發展成如中方所提到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境界。特別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網民間的交流需要加強,特別是互聯網上的輿論,可以說直接決定人們對對象國的形象或者一些認識,因此,有必要積極地應對互聯網上的輿論。另外,公共外交在兩國間政治、社會、經濟等各領域的交流中起到非常正面的推動作用,因此,公共外交,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部分。”
2009年,公共外交首次被正式提上中國政府的議事日程。2012年11月,公共外交首次被寫入中國執政黨的政策文件。在24日的論壇上,中國外交部公共外交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田琦介紹說,中國的公共外交以推動中外文明交流對話爲己任,以增進相互認知、加強友好互信爲宗旨,以促進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爲目標。而在闡述如何看待包括“中國威脅論”在內的一些對於中國的負面評價時,田琦認爲,當今外部世界對於中國還存在着不理解甚至抹黑的現象,而通過開展公共外交,可以讓各國人民瞭解真實的中國。“外部世界對中國還存在一些不理解、不認同,甚至還存在一些抹黑。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首先是現在國際的話語權不在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手中,目前每天發佈的新聞,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媒體。另一方面,每天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信息總量,差距至少在7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外部世界認識中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西方主導下的媒體。另一方面,有些國家出於種種考慮,看待中國的時候還戴着有色眼鏡,不認同中國的社會制度,對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也不認同。所以,需要通過開展公共外交,讓國際社會了解全面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就是熱愛和平,致力於與世界其他國家通過平等互利、合作共贏來實現共同發展的中國。現在中國公共外交最大的任務,是要讓世界適應和接受中國在快速發展、而且是在快速和平發展的現實,不要讓外界感到中國的發展是一種威脅。”
在本屆論壇上,與會的中韓各界人士認爲,應擴大兩國政府、民間各層次交流,以增進兩國民衆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在論壇閉幕後,雙方共同發表了《加強中韓公共合作建議書》。第二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將於2014年在中國舉行。(記者陳濛)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