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7日,2013首屆華語主持傳播高峯論壇暨融媒體時代記者型主持人發展研討會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行,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鬆作爲首位演講嘉賓出場,與師生們分享了作爲一名優秀記者、主持人應具備的幾點素質,他特別強調要加強對人性的理解。
面對名人應從平視開始
白巖鬆的演講剛一開始,他就先給現場忙着拍照片發微博,想方設法要他簽名的小粉絲們“潑了一盆冷水”,“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很多知識都是在各種講座中獲得的,我非常懷念那個時代。但是不管來的嘉賓是誰,我們從來沒有以簽名、照相這樣的姿態去面對過他。對於演講者既不仰視也不俯視,而是對內容和觀點的一種平視。一場精彩的講座能讓我們能在宿舍聊上一夜,講的不好,我們也能用自己的頭腦去分辨判斷哪裏不好。”
“如果說今天這個演講能夠讓我們擁有點兒什麼,那麼讓我們從平視開始,從放下你的相機,像在動物園看猴兒一樣的心態的改變開始。”短短几句話的開場白,不少同學們都不好意思地放下手中的相機,停下微博的直播,專心聽起了演講。
白巖鬆告訴同學們,名字的光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其中有多少思考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能夠帶來提升,讓自己變得更強。
大學教育忽略對人性思考
“有人說當今中國人的人性衰落敗壞,老人跌倒都沒人扶,但前提是曾經有人去扶卻被訛了。這是道德問題嗎?如果醫療社保遍佈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人摔倒了都能得到保障,哪個老人會去訛一個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呢?”白巖鬆向在座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思考。
白巖鬆認爲,現在大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人、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我們獨處的時候,是不是也曾有過那些不爲人知的壞念頭?你真的就比其他人更高尚嗎?不要輕易地下結論。”人性是複雜的,好壞參半,表現出的惡,往往也是環境逼迫使然。
“中國的老人善良一生,最大的宗教就是自己的孩子,跌倒骨折卻沒有醫保的時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幾萬的醫療費會成爲孩子的負擔,於是路人向他伸出的手都成爲了救命稻草。這就成了道德中的惡。”說到這裏,白巖鬆舉了一個例子,“20年前的中國人撞了車,司機下車第一件事就是打架,誰打輸了誰來承擔責任。但是現在撞了車,有時候也會吵架,但更多時候大家卻能和和氣氣地一起等保險公司來解決,爲什麼在撞車問題上中國人能夠表現出和國外一樣的素質呢?”這是因爲保險使得不用打架也能決定自身的利益,如果醫療保險能夠像車險一樣覆蓋得這樣廣泛,那麼也不會有老人因爲擔心自己的醫療費而去訛一個好心人。
白巖鬆說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有着非黑即白的觀念,我們對人的評判會使用好,或者不好這樣的字眼。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評論道德,這也許是我們需要跨越的一個很大的誤區。林世寧、王媛、彭梅蕾、範哲、高晴文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