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非洲象、姥鯊、蝠鱝、小鰮鯨等這些天津自然博物館裏的標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如今,這些標本將被拆卸、搬運、處理,然後搬進新家。
10月9日,天津自然博物館裏異常忙碌,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搬運着大件的標本。記者看到在博物館的2樓,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搬運一隻高2.85米,長3.3米的大象標本。由於老館環境不好,房屋低矮,不能使用吊車,大象又太高,所以只能使用人力。而對於搬運這個1噸重的大傢伙,可是費了不少勁,爲了不損壞標本,先把高處的牆壁鑿了一個洞,以便標本能順利通過,然後用鐵架子把標本固定,由10幾個人一起將它擡出。

完成搬運工作後,還要對大象、姥鯊、犀牛等6件大型標本進行燻蒸處理,因爲標本是皮製品,很容易受到蟲子的啃咬,燻蒸主要是爲了防治蟲害,利用超低容量噴霧對標本進行初步處理,待它們都搬進新館後將再做處理。

據天津自然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呂連榮介紹,在9月中旬已經對館內如鳥類、獸類的近萬件標本進行了清洗、修復、整理、燻蒸等工作。並已經把它們存入庫房等待備展使用。10號將把貝林廳內的大象、河馬、長頸鹿、犀牛等大型動物搬運到新館。

重新改建的自然博物館新館,位於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館內,新館一樓爲探索空間,將設有兒童劇場、蝴蝶館等,二樓爲現生標本和古生標本,三樓爲貝林展廳。作爲“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改建後的博物館將成爲一座融收藏與研究、展示與體驗、文化交流與科普教育、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具有天津特色的現代化綜合性自然博物館,預計12月將面向社會開放。(記者趙首蕊 攝影馬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