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兒童接觸暴力內容與侵略性人格心理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
-對一切不利於兒童成長的內容,必須無條件地說不。
-健康的動畫世界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市場與產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底線與文化安全問題。
近日,《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國產動畫片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特別“點名”,稱片中存在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等問題。據統計,在《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擊過1755次。一時間,有關動畫片的暴力問題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兒童接觸暴力內容與侵略性人格心理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尤其體現爲對暴力本身的模仿和脫敏趨勢。不適度的暴力內容還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形成,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爲暴力是解決現實衝突的最有效手段。當《熊出沒》中的電鋸成爲熱銷的兒童玩具時,當孩子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烤全羊”情節而燒傷夥伴的事故上演時,動畫片中的暴力問題成爲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公共安全問題。
除了最直接的肢體暴力和衝突暴力,當下動畫產品中還瀰漫着各種變着花樣的隱性暴力。《熊出沒》中光頭強無休止的低俗髒話,《喜洋洋與灰太狼》中的價值觀嚴重缺席,《虹貓藍兔七俠傳》中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內容……這些隱性的灰色的暴力形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心理圖式和行爲模式。
在市場利益和社會責任面前,並不存在所謂的“平衡”問題。對一切不利於兒童成長的內容,必須無條件地說不。如何打造一個沒有暴力傷疤的童話世界,在對暴力的科學認知和合理評估的前提下,鋪設一定的“安全防線”無疑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在行政主體那裏,應該對暴力、低俗、危險情節和不文明言語給出嚴格的評定標準,以此強化動畫產品生產的監管效度和行業自律。除了廣電部門和播出機構的審查與監管,監管還應該分流到一些獨立的社會中間組織,正如德國設有專門的行業性監控機構以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不良信息侵染。此外,防止暴力內容的隱性傷害,還需要給孩子一個強大的內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必須在兒童媒介素養教育上有所作爲,即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兒童在暴力面前的鑑別力和免疫力。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是否意味着要將所有暴力內容統統“打入冷宮”?情況遠遠沒有那麼糟糕,不至於談“暴”色變。其實,動畫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產品,而文化產品有其自身的創作規律和邏輯,一定的暴力內容是情節推進和主題生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們呼籲那些純粹而乾淨的動畫片時,並不意味着要以犧牲動畫片的想象空間和美學體驗爲代價,否則便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暴力干預。殊不知,《貓和老鼠》、《大力水手》、《黑貓警長》、《鐵臂阿童木》等國內外的優秀動畫片也含有暴力內容,之所以能夠成爲經典,並不是暴力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在暴力的“量”與“度”上給出了一個符合兒童認知心理的科學回應。
兒童認知心理學表明,一種暴力形式如果積累到一定的數量程度且被反覆使用時,纔會誘發兒童的模仿行爲。同樣,在暴力呈現與表達上,如果暴力僅僅作爲奇觀和噱頭元素“出場”,無法在敘事學意義上與主題價值建立某種邏輯聯繫,這樣的暴力內容才容易影響兒童的心智成長。縱觀《熊出沒》、《喜洋洋與灰太狼》中各種變着花樣的暴力形式,我們看不到暴力與價值之間的對接關係和敘事邏輯,這樣的暴力註定是一道沒有精神生命的藝術傷疤。
顯然,是否要斷然拒絕暴力內容,這需要讓科學說話,讓實驗說話,尊重文化產品自身的生產邏輯。其實,動畫片並非單純的兒童產品,其受衆面是開放的、多元的。“老少皆宜”並非動畫片的唯一衡量尺度,這便需要對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進行必要的界定和限定。哪些內容適合兒童獨立觀看,哪些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哪些內容適合哪些年齡階段的孩子觀看,都給出了相對科學的心理學解釋。
動畫片不同於其他文化產品,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動畫世界,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市場與產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底線與文化安全問題,因爲那裏儲藏着有關文明與責任的全部邏輯和溫度。由於處在心智發展的起步階段,兒童對暴力內容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相對較弱,誰來保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和司法理當承擔這一“使命”,扮演好“守門人”的監管和保護角色,還孩子一個沒有暴力傷疤的動畫世界。(西北師大傳媒學院副院長劉濤)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