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青島10月18日電(記者蘇萬明)近年來,不少學齡兒童父母發現,孩子課堂上陷入被專家稱作“專注力缺失”的狀態,成爲“小遊神”“搗蛋鬼”,導致學習退步、性格不良等後果。部分專家學者提出,專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受教育質量、素質培養和未來發展,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加強關注,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升。
記者瞭解發現,在一些學校,老師臺上認真講課,臺下學生玩耍,有的忘我私聊、前後位玩鉛筆甚至打鬧,有的鑽桌底、蒙窗簾、挖鼻孔、掏嘴巴,有的削鉛筆、扎橡皮或用尺子“拉大鋸”,還有的甚至趁老師不注意搬走小黑板,等等,玩的五花八門,忙得不亦樂乎。
山東現代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曹雲昌2003年起就開始研究兒童專注力,感觸更深。“這些狀態屬於兒童專注力缺失,而且絕不是個別現象。”他說,還有不少學校裏,臺上老師滔滔不絕,臺下學生卻走神、發呆,有的乾脆睡覺。“自控能力還不強的小學生經常是‘身亂動神亦遠’,中學生則‘身未動心已遠’。”
隨着兒童專注力被更多教育界人士所重視,《培養兒童專注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爲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由馬麗霞、曹雲昌等專家領銜的課題組10年來聯合教育學、心理學、營養學、行爲學、神經學等領域專家,對專注力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究。從2011年開始,課題組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學校開展了課題實驗研究。
“兒童專注力缺失比較常見。”馬麗霞說。課題組曾對3036名學生的課堂專注力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專注持續的時間達到40分鐘的學生人數所佔比例僅爲0.4%,30至39分鐘者佔9.7%,20至29分鐘者37.6%,10至19分鐘者佔38.4%,1至9分鐘者佔12.3%,0至1分鐘者佔1.6%。
課題組對2560名家長進行學生在家專注力狀況調查的結果也顯示,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專注力狀況“不滿意”者佔84.5%;發現孩子在家學習不專心,經常走神、做小動作的佔92.4%。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專家張梅玲說,專注力是大腦活動集中於某項特定事物上的能力。一般而言,兒童越專注,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渙散或無法集中,接納知識的門戶就關閉了。
專家研究發現,兒童專注力缺失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危害。比如,對學生來說,專注力缺失的學生容易導致學習困難、成績差。如果再遭老師忽視、同學蔑視、家長打罵,他們容易失去自尊和自信,對學習感覺不到快樂,甚至感到痛苦,出現厭學、逃學或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最終影響孩子成長。而對家長來說,孩子專注力不夠高,學習跟不上,也容易着急“上火”。
“一個孩子背後是整個家庭,一代兒童背後是整個國家。培養兒童專注力是時代使命。”馬麗霞說。
部分專家認爲,提升兒童專注力,總的來說需要凝心聚力、衆志成城。學生專注力培養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統一的完整體系。
此外,記者瞭解發現,國內外一些專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並總結出了一些提升兒童專注力的訓練方法。通過實施這些訓練,比如通過各種系統、有趣的專注力遊戲,不斷刺激孩子各種感官,強化其行爲習慣,增強學生的學習專注能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