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球矚目的美國財政預算僵局10月16日以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最後時刻妥協暫告段落,停擺了16天的聯邦政府重新開張,債務上限也暫獲提升。一些美國輿論也對這場國會兩黨圍繞2014年預算案開展的政治博弈品頭論足,並認爲共和黨成爲最大輸家。
在這次預算案僵局中,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鬥爭焦點是奧巴馬醫改法案。該法案又稱“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由奧巴馬總統於2010年3月簽署,是奧巴馬第一任期乃至迄今的標誌性成就之一。該法案的核心是擴大針對低收入羣體救助計劃的覆蓋範圍,使目前320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獲得醫療保險,使美國的醫保覆蓋率升至95%左右。對於年收入低於43320美元的個人和低於73240美元的三口之家,聯邦政府將給予醫保補貼,而對高收入羣體加徵個人所得稅並對高額保單加徵消費稅。奧巴馬醫改法案一直遭到共和黨強烈反對,該黨控制的衆議院曾組織40多次投票,試圖廢除這一法案。在這場預算案鬥爭中,共和黨原本希望藉此發起一場反對奧巴馬醫改法案的運動,爲此最初曾拒絕爲奧巴馬醫改法案撥款,後來共和黨又逐步妥協將該法案延期一年執行,儘管如此,民主黨及奧巴馬總統都拒絕在此問題上退步與協商,進而導致美聯邦政府陷入17年來的首次停擺。政府停擺引起美國內民衆的強烈不滿,多數民衆將責任歸結到共和黨的頭上。即使到最後,即10月16日與民主黨達成的最後妥協議案中,臨時撥款及債務上限均沒有任何涉及奧巴馬醫改法案的附加條件。《紐約時報》分析稱,這場預算案鬥爭傷害了共和黨在美國的地位,削弱了其迫使民主黨妥協的能力,“他們(共和黨)幾乎無條件地投降了”。
然而,此間分析人士認爲,儘管多數美國民衆及輿論認爲,這次政府停擺的主要責任在共和黨,衆議院議長博納也坦承“輸了這場鬥爭”,但這場“政治鬧劇”導致的政府停擺卻對美國政治制度、經濟復甦以及全球領導能力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在這些影響面前,沒人是真正的贏家。
首先,政府停擺衝擊了美式民主,凸顯美國政治體制的缺陷。《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裏德曼指出,“關門風波”反證出以多數原則爲基礎的美式民主正面臨威脅。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福山在《華盛頓郵報》上刊文指出,美國的建國者們爲了防止獨裁專制的出現,特意設置了立法等制約行政部門的機構,並將其分爲參衆兩院互相制衡。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裏,這套機制都運行良好,但隨着政黨意識形態兩極化的發展,權力分散的缺陷漸漸凸顯:政府非但難以強力推出一項有爭議的政策,甚至還會陷入癱瘓。福山認爲,由於這種制度設計,兩黨的僵局可能持續多年。
其次,政府停擺以及債務違約風險損害美國經濟,併爲美經濟復甦前景帶來不確定因素。政府“關門”16天衝擊了美國的旅遊業、房地產以及金融服務業等,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消費者信心,並影響就業市場,可能會延緩美聯儲退出寬鬆貨幣政策計劃。據報道,政府關門使美國經濟損失了240億美元,並直接使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降低約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際信譽還受到衝擊。惠譽等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將美國的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並警告說,美國會的頑固已經將政府的全部信用置於風險之中。雖然“關門”風波告一段落,美國信用等級被調低的風險仍然存在。
再次,美國的全球領導能力受到質疑與削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稱,政府“關門”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力造成損害,“關門”迫使奧巴馬總統取消了對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訪問,取消了出席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年會,即APEC峯會和東亞峯會,致使部分東南亞國家對美亞太再平衡戰略產生疑慮。哈夫說,美國在全球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但在政府“關門”的背景下,顯然不能同時推進這些工作來提升美國全球領導力。(本報華盛頓10月18日電本報駐華盛頓記者王傳軍)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