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養老金改革的討論面和共識面還需擴大。不同行業的普通員工、市場內人士、企業家等相關群體都應參與進來,如此纔可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平衡。
媒體報道,近日多部委與多套養老方案設計者在為期兩天的閉門會議上就養老制度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養老金實行並軌已基本沒有懸念。
這兩個共識,一個著眼於潛在的養老金缺口,一個著眼於補齊養老制度的公平落差,都是有的放矢。但需要看到,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可能面臨巨大障礙從而導致上述共識空置。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盡管與延長退休年齡相對更具有社會接納度,但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延長繳費年限後,如果要享受單位補貼部分以減輕繳費負擔,就必須盡可能延長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是,由於延長繳費年限要麼意味著個人經濟負擔的增加,要麼意味著勞動時間的增加,因此對於縮小多軌制下的養老待遇差別並無幫助,相反有可能擴大不公平鴻溝。
養老金並軌是唯一可以弱化不公平的途徑,但恰是在這一關鍵問題上,目前形成的共識與實際操作之間還有漫長距離。徹底並為一軌,還是保持多軌架構只讓事業單位職工與企業職工並軌,迄今尚未找到著力點。常識告訴我們,無論是徹底並軌還是部分並軌,都只能是就高不就低,而養老金低的一方向高的一方的每一步靠攏,都意味著新的巨額支出的產生。如果新增支出仍由企業獨力負擔,很可能導致大量企業不堪負荷,而如果交由財政負擔新增部分,財政同樣難以為繼。
由此可以發現,即使在兩個能夠形成的共識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邏輯衝突:著眼於彌補可能出現的缺口,則並軌因為成本巨大只能緩行;著眼於解決公平,則缺口只會越來越大。在能夠取得共識的區域都操作困難,在那些尚不能取得共識的領域又如何推進?
有共識而難落實,當然表明了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復雜性,也多少表明了改革思路仍有些在原地轉圈。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應該說與養老金改革的頂層設計在半封閉狀態下進行有關。養老金改革涉及面廣大,利益關系復雜,僅靠專家與部委之間、部委與部委之間就能理清千頭萬緒,並從中找到能夠平衡各方面利益的推進之路,實在難以想象。比如,為什麼對於養老金缺口的彌補,總是在職工多付錢或多勞動的框框內打轉?正是因為這一思路,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為什麼不能引入市場化方式,將養老金結餘部分證券化,使之形成能夠保值增值的良性自我循環,以此彌補潛在虧空?
可見,養老金改革的討論面和共識面還需擴大。不同行業的普通員工、市場內人士、企業家等相關群體都應參與進來,如此纔可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平衡。否則共識再多,立意再高,在現實層面也會顯得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