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黑龍江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座談會時強調,要着力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防止衝擊社會心理底線的事件頻繁發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境外華文媒體指出,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大改革要直面民衆的“小日子”。近期中共高層密集出京調研,聽取改革之聲和了解地方民情。中央關切民生議題的舉動,被解讀爲釋放了中國未來改革發展更注重公平正義的強烈信號。
改革代價不應由弱勢羣體承擔
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文章指出,當前影響中國進步的障礙和矛盾包括政府過度干預市場、腐敗高發多發、利益格局固化、財富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等等。這些弊端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國的發展成就,還加劇公衆的不滿。
臺灣“中央社”指出,雖說中共歷年三中全會多次聚焦經濟,但今年聚焦經濟,並非以經濟快速成長爲目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指出,大陸經濟成長率不可能長期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成長,如今,一方面要提高內需,另一方面是透過引進外資,帶來競爭,提供成長動力,但重點圍繞在“和諧社會”。唐永紅指出,大陸想拉動內需,效果不彰,很大的原因是貧富不均。
美國《僑報》指出,中國深化改革的關鍵依然在於“凝聚共識”,既要在執政黨內形成共識,着眼大局,又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文章說,凝聚共識,還要釐清哪些纔是廣大人民的真正利益和根本利益,確認執政黨維護的利益與人民的期待是否一致,堅決遏制那些從表面上看是人民利益,實際上是少數集團利益的東西。更要防止大權在握的官員以權謀私,將國家利益轉化爲自己的利益。推進改革,必須要有強力的反腐敗措施與之隨行,不能讓腐敗侵蝕了改革紅利。
臺灣《旺報》刊文指出,大陸要繼續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要考慮在經濟週期的恰當時機選擇突破點。特別要考慮民衆對改革的承受能力,不能讓改革的代價由弱勢羣體來承擔。強勢利益集團需要給社會必要的利益讓渡,給弱勢羣體更多的利益補償。要着力機會公平,促進民富民強。
大改革要直面民衆“小日子”
香港《大公報》指出,三中全會即將啓動的新一輪改革,事關中國未來前途命運,各界對此寄予厚望。改革必然帶來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與深刻調整,必須着眼於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來尋求不同社會羣體、不同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激發社會整體的動力與活力,而絕不能讓困難羣體、弱勢羣體在新的改革中繼續甚至更加被邊緣化、底層化。
臺灣“中央社”文章指出,過大的差距不利大陸社會長遠發展,因此中共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儘管經改依然是重點,但重點不在讓賬面的經濟成長率大幅攀升,而是如何打破僵固的利益結構,讓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臺灣《旺報》的文章說,可以預計,中共三中全會的新一輪改革,指向的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促進社會更加公平正義。未來改革的實施成本投入將更大,摩擦成本支付更尖銳。
香港《明報》指出,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而在三中全會召開前一週,李克強也提到了“改革要勇於打破固有利益的格局”。顯示出高層對推進改革的決心,三中全會或成突破利益藩籬的重要契機。
臺灣《旺報》刊文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9日召開,對基層民衆而言,他們更關心民生相關改革措施,期待改革不只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是能真正迴歸老百姓每天都要面對的“小日子”。事實上,近期中共高層密集出京調研,聽取改革之聲和了解地方民情。
文章說,中央關切民生議題的舉動,被解讀爲釋放了大陸未來改革發展更注重公平正義的強烈信號。
法國《歐洲時報》指出,自習李主政以來,有關改革的呼聲空前高漲。習近平給中國民衆勾勒出的“中國夢”,這不僅是理想、是目標,也是現實,反映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