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11月5日深夜,“神十”航天實物器材及展品到達天津國展中心,展覽今日起對公衆開放。6日、7日,記者連續兩天探營布展現場,請相關專家細數展覽看點。
非常幸運,記者在布展現場遇到6日上午從北京趕過來的中華航天博物館館長翟彬,他帶領記者在忙碌的布展現場穿行。翟彬介紹,中華航天博物館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舉辦過很多場次的航天展,一般來說,展覽面積多在3000平方米左右,而天津的展廳面積達4500平方米,是全國各地航天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再加上這是“神十”落地後的首個展覽,裏面可圈可點的創新點很多。在翟館長的描述中,展品面貌漸漸清晰……
實物展
最爲珍貴的實物展品
航天展中實物展品最爲珍貴,這其中有的僅存一件,如整流罩、逃逸塔,這兩件物品在火箭發射過程中完成使命後都將化爲碎片,在這裏展出的是用於地面實驗的備份產品,獨有一份;有的是隨飛船遨遊過太空的實物,如太空種子、降落傘、五星紅旗、返回艙、艙內服、“神十”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教具,等等。
足球場一樣大的降落傘
大家應該還都記得今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着陸場安全着陸時,那紅白相間的飄逸的降落傘吧?在展廳,就可以見到它,它無疑是整個展廳最顯眼亮麗的一道風景——它被垂掛在展廳中部,從頂部到底部足有10米長,呈30度角的扇形狀,與返回艙緊緊相依。
你相信嗎?這降落傘全部打開後有12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降落傘採用特殊紡織材料並經過防灼處理,由縫紉工用手工將1900塊布像魚鱗一樣連接製成,布與布之間留有縫隙,這種傘的學名爲‘環帆傘’,開傘可靠性高,下降時穩定性好。”翟館長介紹。
這降落傘華麗麗結束在太空的巡遊後,變身爲把“神十”返回艙安全送回地球懷抱的天使。“降落傘拉傘程序共有4步,首先是大一點的引導傘會拉出小一點的引導傘,再拉出減速傘,最後才拉出主傘。這裏展示的是主傘,雖然面積有1200平方米,但折起來只有一個手提包的大小,重量90千克。如果拉傘程序出現問題,還會打開備份傘艙,幫助返回艙降落。”翟館長介紹。
最彌足珍貴的返回艙
返回艙實物處於展廳最中間部位,被玻璃罩子保護起來,顯然是因爲它太珍貴了。
外形像中國古代的大鐘,也像一個倒碗,玻璃罩子裏的返回艙高2.75米,最大內直徑2.5米,通體炭黑色,外殼呈蜂窩狀。
“返回艙位於飛船中段,是整艘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也是唯一返回地面的艙段,是航天員的‘駕駛室’。升入太空時,返回艙外殼被金褐色的油漆塗刷,但在返回進入大氣層過程中,經過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所有塗料都被燒燬,所以就變成現在這個顏色了。艙體內部是輕質鋁合金材料,有良好的密封性,外部是輕質放熱性的非金屬材料,可耐受高溫。返回艙能夠提供航天員自由活動的空間約爲6立方米,最多能容納3名航天員,其上部有艙門供航天員進出軌道艙使用,艙門直徑僅65釐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翟館長介紹。
翟館長指着返回艙側面幾個圓形窗口,告訴記者那是舷窗,航天員可以通過它來觀察外部的宇宙環境,進行拍照攝像。圓形凹陷部分是安放降落傘的傘艙,當返回艙返回距地面8公里時傘艙的艙門會自動打開,開始進行拉傘的程序。
酷似避雷針的逃逸塔
在展會現場,唯一躺着的一件展品長8米,酷似避雷針,它就是運載火箭的逃逸塔,作用是幫助航天員低空逃逸。
翟館長介紹,在火箭起飛前15分鐘到起飛後2分鐘這個時間段內,高度在0到39公里這個低空範圍內,如果火箭出了問題,那它的故障檢測處理系統會迅速給逃逸塔發出危急信號。
逃逸塔有逃逸發動機和分離發動機。接到信號後,逃逸發動機啓動,讓逃逸塔與火箭分離,同時會拽出下方整流罩、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在3秒鐘之內把飛船帶到1500米開外的安全地帶,然後啓動分離發動機,幫助飛船分離降落,從而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最龐大結實的整流罩
在整個展區,體積最爲龐大的就是整流罩了。它矗立在展區的左前方,高8.2米,直徑3.5米,重3噸,通體白色的圓柱形狀,一面鮮豔的國旗鑲嵌在柱體中間部位,讓人看着無比地驕傲與自豪。
翟館長告訴記者,在載人航天運載火箭上,整流罩與運載火箭逃逸塔緊緊相連,它是用於保護衛星及其他有效載荷的一層堅固外殼,當運載火箭在大氣中飛行時,可以防止衛星受氣動力、氣動加熱及聲振等有害環境的影響。整流罩在飛出大氣層(大約100—140 km上空)後被拋掉。
模型展
火箭飛船衛星“大閱兵”
展廳現場,模型展與實物展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有的甚至並肩排列,模型展中最主要的有長征系列火箭、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對接模型、伴月衛星、嫦娥二號、北斗衛星、“神五”、“神七”飛船等,它們以一比三、一比六、一比十或者一比二十的比例展現在觀衆面前。
飛船對接模型首展
記者連着三次探訪展會現場,想一睹天宮一號真容,但三次見到的天宮一號都被仔細地包裹在軍綠色帆布口袋裏,他靜靜地躺在地上,泛着神祕的色彩。
翟館長的助理韓磊年紀最小,對展品卻是瞭然於胸,向記者介紹起來出口成章。韓磊介紹,這件展品以一比三的比例縮小,是在全國首次出展。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器相比,天宮一號爲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韓磊介紹。
長征五號系列火箭天津造
在布展現場,長征系列火箭模型共有兩組,一組爲迎賓箭,整齊地排列在展廳入口最前方,歡迎着賓客的到來,這組模型個頭稍小,以一比二十縮小;另一組排列在最龐大的整流罩旁邊,個頭大了一倍,以一比十比例陳列。
大個頭那組裏身材最爲“壯實”的是長征五號,說它“壯實”,是因爲它的體型最爲高大。“長征五號全長59.5米,芯級最大直徑5米,整流罩直徑5.2米,助推器直徑有3.35和2.25米兩種,可發射空間更大一些的飛船、空間站或是一箭多星,它比現在發射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直徑多了1.65米,可不顯得體型‘壯實’了?”韓磊笑着解釋。
目前我國先後研製成功並正式投入使用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4個系列10多個型號。長征五號是正在研製的新一代火箭系列,而負責研製它的正是位於天津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
“長征五號的最大特點是推進劑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高安全和適應性強;它的近地軌道最大發射能力達25噸,同步轉移軌道的最大發射能力14噸。它適應我國載人航天第三步和探月工程未來發展的需求,打算2015年、2016年在海南的文昌首飛。”韓磊介紹。
站在長征五號前,作爲天津人,您的自豪感一定會油然而生!
來自美國的兩組模型
全場看下來,除了兩件來自美國的航天模型外,其他無一例外是“中國造”。這兩組模型分佈在展廳後端左右兩側,一個爲大力神系列火箭,一個爲挑戰者航天飛機。
“大力神系列火箭由馬丁·瑪麗埃特公司研製生產,共有6種型號,現已全部退役。大力神系列火箭至今已有150多次發射紀錄,它主要發射各種軍用衛星,也發射了太陽神號、海盜號、旅行者號等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韓磊說。
航天飛機是可重複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是美國航天科技的重要代表性成就,也是世界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美國挑戰者航天飛機是美國第二架航天飛機,1986年由於某個細微零件故障,導致發射後航天飛機解體,造成七名航天員喪生,這是全人類的災難,也時刻提醒着我們所有航天人嚴謹細緻無比重要。現美國航天局由於經濟成本及技術原因,已將航天飛機退役,告別航天舞臺。
互動體驗展
親身參與
感受航天魅力
在展廳的最末端,是觀衆可親身參與、感受航天魅力的互動體驗區。即使在布展期間,這個區域也是最吸引各路記者眼球的明星區域。
返回艙體驗艙
這個體驗艙,雖然外表做成返回艙的模樣,卻比真實的返回艙“亮麗”太多——新漆的金褐色外表,嶄新的不停閃爍着紅綠光芒的艙內儀器儀表,更爲關鍵的是,它可以整體晃動,並邀請觀衆進入艙內,感受火箭升空、返回、飛船與“天宮”對接等奇妙航天之旅!
“這個體驗艙是首次在展覽中推出,我們多個部門聯手,剛研製完成,首站就來到了天津。”翟館長介紹。
體驗艙一次可以容納三名觀衆,體驗者入艙時將穿上展館專門提供的航天作訓服,讓身臨其境的感受更爲真切。
記者好奇地進入艙內,選擇內設的三把坐椅中的中間位置坐下,眼前亮着的紅、綠按鈕足足有三四百個之多,儀表盤的指針不時動着,電子屏幕上出現着火箭發射至返回的各種畫面,這就是航天飛行員的“駕駛室”了!由於安裝還沒到位,記者未能體會到晃動感覺,即便如此,也是幸福得滿心歡喜了!
“體驗者置身體驗艙,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四肢隨艙體晃動感受到的,綜合起來就製造了親身參與火箭升騰、飛翔、回落地面的感覺。而旁邊的這個電子屏幕,可以把艙內的觀衆體驗情況實時播報出來,讓外面的參觀者感同身受。”翟館長說。
這麼奇妙的好東西!可以想象開展後它的人氣該有多旺!
多維訓練器
體驗艙旁邊,是由紅、黃、藍三個獨立的大環組成的多維訓練器,觀衆坐在環內設置的椅子上,可360度任意方向旋轉。
“由於它是三環共同作用,每個環都圍繞一根軸旋轉,可以說是3個360度轉角,即1080度轉角,這也是我們首次在全國展覽中推出,以前都是兩軸的,高血壓、心臟病、年老體弱者可不能嘗試!”翟館長稱。
體驗區還有用於航天員前庭功能訓練的旋轉坐椅;360度旋轉的主動式鞦韆,人一坐上鞦韆後稍一用力,鞦韆就開始無規律旋轉,失重的感覺會瞬間襲來;觸摸式運載火箭知識互動系統,讓參與者在娛樂中掌握科普知識。
圖片展
瞬間定格
中國航天輝煌
展廳內一字排開,有80組燈箱圖片,向大家展示了中國載人航天21年的成就。
翟館長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由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着陸場、空間實驗室等八大系統組成。
這80組圖片將從各個角度反映這八大系統的現狀及成就。這些圖片記錄着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他成爲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中國也由此邁入能將本國航天員送入太空的精英俱樂部一員;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搭乘神舟六號飛船完成太空航行。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的實現;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人搭載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飛天”任務,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
2012年6月18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駕駛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中國實施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劉洋也成爲我國第一位“飛天”女英雄;
2013年6月11日,“神十”成功發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實現中國載人飛船首次應用性飛行,標誌着載人航天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完美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研製階段。
“這些圖片全面展示了中國航天人的精神!在這些圖片中,最吸引人的應該是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等航天飛行員們在太空親手拍攝的照片,照片裏有美麗的地球、耀眼的星空,非常珍貴。”翟館長說。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航天工業成就也將亮相展會,大火箭、空間站、609電纜、金鼎科技、航天精工、18所、8358所等天津航天產業相關企業用圖片形式把自己近年走過的創新之路呈現給觀衆,爲天津航天工業的崛起鼓與呼。
相關鏈接
展會地址: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2號國展中心,乘坐13、26、47、608、800、826、857、859、866、906等公交線能方便到達。
組委會實施以下優惠政策:中小學生(限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與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免票,全市共設171個售票點及學生免費票領票點,符合優惠政策的中小學生與兒童持身份證、學生證或戶口本領取,每名學生需至少一位成人陪同方能入內。週一至週五全民半價,票價爲49.5元,週末票價爲99元,週五、六、日開放夜場,日場時間:08:30至17:30,夜場時間:17:30至21:00。
學生免票領票點及展會相關信息詳見航天展官方網站-北方網: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10/25/011401998.shtml(本報記者吳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