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烏克蘭近日正式承認拖欠俄羅斯天然氣費用13億美元,這是烏自宣佈本月8日起停購俄氣以來首次放下身段。烏主動宣佈“斷氣”,表明其既想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也欲以此向歐盟納“投名狀”。但烏在竭力入歐的同時,又不願放棄關稅同盟,而是腳踏兩隻船。而無論是歐盟還是關稅同盟,都不願看到烏與對方“聯姻”。
長期以來,烏一直試圖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實現天然氣進口多元化。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本報記者表示,烏若真是“差錢”,可選擇減少進口俄氣,而不是停止進氣;而在停止購買俄氣的同時,卻又加大了從歐洲的購氣力度。據俄媒13日報道,11月6日烏從波蘭反向購氣120萬立方米,9日即猛增至490萬立方米。而同在11月6日,烏與美簽下了價值約100億美元的頁岩氣開發協議。
烏此時“斷氣”,還有向歐盟表明心跡的一面。2010年2月亞努科維奇當選烏總統後,雖將前任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調整爲“歐俄並重”,但實際上仍以入歐爲主。俄羅斯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葉夫謝耶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爲,烏實際上是在打“政治牌”。
加入歐盟,對烏的好處自不待言,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按照歐盟要求,烏只有做好充分準備,在技術標準、質量標準、環保標準等方面與歐盟對接融合後才能進入歐洲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其他一些條件也必須滿足,如釋放反對派領導人季莫申科等。而且,烏既然與歐盟聯姻,就不再可能完整加入關稅同盟。
9月以來,俄領導人已發出多次警告,烏若入歐,至少要付出如下代價:失去加入關稅同盟的機會,承受高達1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獲得更少的俄羅斯貸款,喪失包括天然氣價格在內的多項額外優惠,支付根據兩國2009年協議要求的最高100億美元的違約金等。所有這些代價,都令烏欲罷不能。既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烏最理想的兼顧模式是走“中間道路”:加入歐盟,同時與關稅同盟建立某種聯繫,以享受到俄油氣的優惠,但俄迄今未鬆口。
儘管入歐有利有弊,但葉夫謝耶夫認爲,烏目前不會因俄施壓而改變立場:入歐關係到未來烏的改革方向,而加入關稅同盟最多隻能是在無法入歐時的權宜之計。而且,多次民調顯示,60%的烏民衆支持入歐。
莫斯科卡內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爲,過去幾年,俄一直拒絕烏關於調低天然氣價格的請求。烏爲擺脫俄的控制,不得不對本國的天然氣行業進行大規模投資。烏入歐後,不僅使得俄主導的關稅同盟變得空心化,而且平添了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分量。美國《外交雜誌》網站12日稱,今後俄再利用能源問題向烏施壓時,將不得不考慮歐洲國家的態度。
(本報莫斯科11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