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新聞晨報》報道,前天,晨報披露了上海多所山寨大學售賣假文憑一事。對此問題,市教育部門的答覆是“由於這些所謂的山寨大學未在教委備案,教委對此並無管轄的義務”,並建議記者向公安部門反映相關情況。而警方表示,對於這類情況,消費者的主觀意願往往就是不合法的,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後一般不選擇報案,而警方通常在接報後纔會考慮是否受理,採用的手段以預防爲主,所以關於這方面的監管有限。
[業內]
上海正規民辦非學歷院校僅20所左右
據從事職業培訓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多年的普陀教育局職成教科負責人顧明輝介紹:“上海有高等教育資質的民辦院校在20所左右,都是由市教委直接管轄的。除此以外的民辦教育機構(不包括幼兒園及中小學)基本都是分佈在各個區的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由區教育局管轄,提供的均爲非學歷的教育及培訓,但均沒有提供學歷教育的資質。”
同時,顧明輝表示,許多被媒體曝光的“山寨大學”中,除了部分根本不存在的“空殼大學”以外,一些明明只擁有提供非學歷教育資質的培訓機構對外打着“民辦高等教育”院校的旗號進行招生,並號稱提供“國家認證”的本科、大專文憑,明顯違反了相關規定。也有一部分“山寨大學”和正規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社會上相關教育培訓、自考成考遠程網絡教育培訓助學、正規高職和民辦學校招生等機構裏的人員有所來往,往往爲了達到共同的招生目的,而在互聯網上進行大肆的變相宣傳,甚至誘使行騙。“可惜有些學生和家長混淆了兩者的資質問題,繼而上當受騙。最後錢也付了,拿到的卻是張不被承認的文憑。”
[調查]
“山寨大學”的成本只是建個仿冒網站
“山寨大學”死灰復燃的速度驚人,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到底“山寨大學”擁有怎樣的吸金手段,背後的利益鏈又是如何?
長期關注此問題的“上大學網”內容總監諶江平透露,現在中國的虛假大學或者“山寨大學”,一般是指不在教育部本年度公佈的具有高考[微博]招生資格的高校名單裏,也不在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最近年檢審覈通過的正規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裏面,不具備相應的辦學資質和招生資格,但仍進行招生或者進行超越自己資質的招生行爲的教育機構。
“他們提供的‘文憑’號稱國家認證,聯網可查,實際上一般都是在這些虛假大學、山寨大學所謂的‘官方網站’中的類似‘學歷查詢’的程序中得到搜索結果。”諶江平認爲,當不法分子遇上一些稍有警惕性的人,他們則會將其個人信息及畢業信息在一些所謂“高等民辦教育學生信息網”之類的非正規網站上進行建檔,而這種網站的真實性存疑,很有可能是他們私自建設的數據庫,且維護成本並不高。
“他們一般團伙作案,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鏈條,流竄在全國各地,當某個域名或網站被國家網監部門關閉之後,在其它地方開啓另外一個域名和換個網站空間重新繼續行騙。”
據諶江平透露,其實全國各地的虛假大學或“山寨大學”,估計不下300所。
[記者手記]
山寨大學爲何成“監管真空”
“山寨大學”人人喊打,爲何結果卻越打越多?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一直試圖追根溯源,找到其監管方。記者致電市教育部門,得到的答覆是“由於這些所謂的‘山寨大學’未在教委備案,教委對此並無管轄的義務”,並建議記者去向公安部門反映相關情況。
而對於消費者購買假文憑而受騙上當的案例,警方表示,對於這類情況,消費者的主觀意願往往就是不合法的,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後一般不選擇報案,而警方通常在接報後纔會考慮是否受理,所以關於這方面的監管有限。“警方這邊採用的手段主要還是以預防爲主,提醒學生家長不要抱投機取巧的心理,以免遭受財產上的損失。”
儘管相關的行政部門和執法部門都有其苦衷,但“山寨大學”就巧妙地置身於這樣一個監管的真空地帶。同樣,假學歷購買使用者僅僅承擔行政責任,違法成本明顯過低。其結果則是假文憑氾濫,造假盛行,社會風氣敗壞。
因此,是到了從立法、執法、監管等多個方面着手,打擊這類犯罪的時候了,否則誠信將距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