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棚改亂象調查
內蒙古自治區森工集團4235戶參加異地棚改的羣衆怎麼也沒想到,交錢扒房3年後,卻得知棚改房只建起1604戶。更奇怪的是,此事非但無人負責,而且全部建成仍然有待時日。
記者調查發現,作爲棚改房代建的主體,內蒙古牙克石市擅自更改協議約定規劃,換屆後新班子又另起爐竈,導致棚改房規模大幅縮水成了“爛尾工程”,而地企之間相互扯皮又使後續棚改工程一推再推,陷入僵局。
棚改扒了“板夾泥”羣衆又去租房住
記者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採訪偶遇圖裏河林業局棚改戶郜玲,她氣憤地對記者說:“沒有參加棚改前,屋子再破再冷,好歹‘頭上一片瓦,周圍四堵牆’,誰想參加了棚改弄得沒地方住了!”
郜玲和丈夫都是圖裏河林業局的職工。2010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啓動二期棚改工程,郜玲與圖裏河林業局簽了異地搬遷至林區中心城市牙克石的協議,交了3.5萬元,按林業局要求把原來的房子扒了,本以爲第二年就可以搬新房,但是3年過去了棚改房毫無消息。
郜玲租了一個小賣店賣蔬菜水果,家也就安在店裏。記者看到,一家人住的屋子面積很小,東西胡亂堆放,夏天還遭了水災,牆皮剝落,根本沒有家的樣子,郜玲說每年4000元的租金是很大的負擔。
談話中,不少羣衆聞訊趕來,很快屋子裏就站滿了人。棚改戶周立琴說,林業局3年也沒有一個說法,今年羣衆去森工集團上訪才知道,棚改房蓋得不夠數沒法分。“住了幾十年的‘板夾泥’,受了一輩子罪,多少人就盼着早一天住上棚改房。可是3年過去了,有些參加棚改的老人已經去世,有些等着結婚的小夥子還得租舊房,我們的房子誰來負責?這些損失誰來賠償?國家這麼好的政策,爲什麼會執行成這樣?”
據內蒙古森工集團副總經理趙寶軍介紹,內蒙古大興安嶺是國家棚改異地建設的試點,森工集團與地方牙克石市政府簽訂協議,採取地方代建、企業回購的方式建設。2009年啓動一期棚改,成功搬遷4800多戶。2010啓動二期棚改,涉及13個林業局的4235戶,仍然採用一期的方式,沒想到出了問題,至今還有2631戶沒有着落。
集團基建處綜合棚改科科長李培林說:“在2010年12月、2011年1月撥付兩筆工程款後,我們發現規劃地塊上集團的棚改房規模不夠,大片土地用於建設地方棚改房、廉租房、回遷房和商品房,於是我們就停撥了此後的工程款。”
輕協議前任違約換決策後任“爛尾”
記者在牙克石市採訪一波三折,市政府分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說法前後不一,最後牙克石市委書記張寶泉率領市長、副市長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接受了記者採訪。據他說,市政府爲什麼只建了1604戶,現在已經無法查明。
當時他雖任市長,但對工程進展並不知情,起主導作用的是市委書記巴樹桓。換屆時巴樹桓已調任內蒙古森工集團總經理,而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和城建、規劃部門的負責人已經換了兩屆。2012年,當新班子發現這一問題時,卻查不到能說明原因的文字記錄。
然而,巴樹桓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表示,棚改房縮水的原因是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拆遷不力所致。4235戶棚改房分建在棚改東西兩區。東區配建1604戶,其餘建在西區。結果是較早啓動的東區完成了建設,政府換屆後西區因拆遷難度大被放棄。
牙克石市前後任主要領導的說法不一,真相到底是什麼?隨着採訪的深入,記者基本摸清了當時的情況。
在棚改工程建設中,牙克石市創新推出了“四位一體”模式,據說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按照這一模式,牙克石市在協議地塊(即巴樹桓所說的東區)規劃建設森工棚改房,另配建地方棚改房、廉租房、回遷房,還要按30%的比例建一部分商品房。
但是,等有關部門具體操作時才發現原來的協議地塊根本不夠用,於是準備開發棚改西區,地方政府在未與森工集團修改協議的情況下,擅自將東區優先安排了地方棚改用房,事實上已經違約。
然而換屆後,因遭遇拆遷難,新班子認爲西區以及其他老城區拆遷成本太高,於是另起爐竈推出龐大的規劃,將棚改等保障房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立足將牙克石市打造成中國寒帶山水園林生態城市,於2012年5月啓動“興安新城”,但是這一計劃進展緩慢,二期棚改工程“爛尾”至今。
領導決策“扯皮” “綁架”羣衆利益
記者採訪中,牙克石市、森工集團相關負責人都表示,現在追究違約責任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如何儘快解決棚改羣衆的住房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換屆時巴樹桓從地方調任森工集團,但並沒有增進雙方的協調,反而引發了新一輪扯皮。地企在棚改方案上分歧很大,導致工程建設一推再推,二期棚改遺留問題未解決,三期上萬戶棚改房也沒着落。
據張寶泉說,2012年8月28日,由森工集團董事長帶隊與市主要領導商談形成“會議紀要”,就二期遺留問題和三期棚改達成一致,決定延續政府代建、企業回購的方式,在“興安新城”配建大約2萬戶棚改房。
然而不久後,作爲森工集團總經理,巴樹桓否決了“會議紀要”已達成內容,隨後市裏又否決了森工集團新城自建、政府“零地價”供地等提議。幾番交涉沒有進展,今年8月以來,雙方反倒就“2631”戶縮水以及“1604”戶工程款拖欠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扯皮中。
巴樹桓對記者說,新城是他任市委書記時規劃10年後啓動的,他心裏很清楚,以牙克石市現在的實力根本建不成新城,棚改房如建在新城,企業就會被套牢,因此他不會履行“會議紀要”內容。
分歧沒有解決,但雙方仍然按自己的既定思路“出牌”。去年底,內蒙古森工集團新的異地棚改建設工程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扎蘭屯市相繼啓動,尤其是海拉爾擬建規模高達1萬戶,今年已建成5000戶。
但是價格每平方米達到2300元左右,遠高於牙克石,而且不少羣衆也不願意搬過去。另一方面,牙克石市堅持按“會議紀要”在新城啓動2361戶棚改房建設,如今一部分棚改樓已建至四層,但森工集團並不承認。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黃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這件事上,地企雙方缺少互信,各行其是,扯皮不斷,根源是利益之爭。
政府和企業貌似爲降低羣衆棚改成本、提供更長遠保障着想,但一系列行爲表明,他們決策的出發點不是考慮如何儘快解決羣衆的住房問題,而是以棚改房爲籌碼,在工程配套費用、土地出讓金、新城開發等方面謀求各自利益。
黃清說,林區棚改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地方政府和森工企業必須以高度的責任心、科學的態度嚴格執行,損害羣衆利益的不僅應賠償損失,更要嚴厲問責。(記者張雲龍鄒儉樸王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