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北方的冬天,總是惱人的風和刺骨的冷。這個時節一到,人們喜歡窩在家中,享受着暖氣帶來的溫暖。對於62歲的靜海居民王殿臣來說,每年的這個時候是他最忙碌的時候。起早貪黑,老王開着當年叱吒“拉煤界”的農用機動車,奔波在靜海縣的各個角落,給沒有住上集體供暖房的同鄉們拉去過冬的必備品,從中賺取生活費。這些年,隨着煤改燃、集中供暖等工程的推進,像老王一樣以煤爲生的人,在市區幾乎看不到了。而這,恐怕也是像老王一樣生活在郊縣的拉煤工們難以避免的結局。
性格:認死理兒的“倔老頭”
這天上午,老王過得並不是很順心。天剛亮,老王裏三層外三層地穿好衣服後,又在外面套上了兒子早年間淘汰的藍色工作服。老王已經記不清這件工作服穿了多少年,拉煤的工作髒,一趟走下來,飛揚的煤灰、煤渣就能把老王的衣服染黑。老王怕自己老伴兒洗衣服麻煩,就成天穿着這件工作服。擦把臉,搓了搓指甲縫裏的煤灰兒,依舊沒有完全搓掉,老王已經習慣了。換上厚棉鞋,老王準備出門,算了算,這天有4個活兒,都在縣城周邊的村,往來的距離不近,不禁讓老王皺了皺眉。
去小煤站拉完煤球,老王就要馬上趕到東邊莊村給村民送過去。開車只要十幾分鐘的路程,卻由於老王的農機年代久、動力不足,足足走了快40分鐘。風塵僕僕地到了村民家,村民張阿姨看了一眼車上的煤球,馬上就火了,“我昨天給煤站打電話不說了嗎,兩種煤球分開裝,大的我白天燒,放在衚衕裏,晚上燒小的,放在院子裏。你現在給我摻和到一塊兒了,讓我自己分是嗎?”老王滿肚子委屈,早上剷煤前,他問過煤站的老闆,老闆並沒有和他提分開裝的事兒。解釋了半天,張阿姨還是很生氣,嚷嚷着讓老王把這車煤拉回去。沒辦法,老王和張阿姨商量,他幫着把煤球分好再走,大半個上午,就這麼耗沒了。這一噸煤球,老王還是隻收了張阿姨50塊錢的送煤錢。
老王心裏明白,現在還自家用煤的,好多都是經濟條件一般的人,一噸煤要1000多塊錢,一般家庭,一年冬天要燒2到3噸煤。幾千塊錢的消費,不是小數目,遇上要求比較多的用戶,老王也不說什麼。老王給大夥兒剷煤的時候,都是自己一杴一杴地撿着塊兒大、勻稱、好燒的鏟,從來不用煤站裏的剷車。“其實累點兒沒事兒,就是費鏟子,一年總能用壞一兩把。”老王無所謂地說,卻絕口不提他的兩隻手因爲多年剷煤得了腱鞘炎的事兒,右手大拇指腫得老高。好多同行都私下說老王太倔了,不知道享清閒。而這麼多年,也就是憑着這股子倔,積累了不少老客戶。
曾經的輝煌:生意好的那幾年他買了輛“豪車”
上世紀80年代,就在買煤還需要煤本的時候,老王拉着牲口車,加入了拉煤工的大軍。那時候,在老王看來,拉煤雖然髒點兒,可是來錢快,又自由,比干農活強。那會兒,因爲控制煤炭買賣,老百姓買煤都需要排隊,一些相熟的人有時還會求老王走個小後門兒,先送他們家,當時老王覺得這工作讓他臉上有光。
90年代,正是天津煤炭需求量的旺盛期,個體賣煤紛紛出現。以靜海縣爲例,一年的需用煤量超過80萬噸,生活用煤需用量超過了10萬噸,並一度達到了二三十萬噸,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靜海縣的國營煤業公司更名爲天津市燃料有限公司,下屬的3個煤站擴充到了6個,全部員工近300名。加上像老王這樣的拉煤工人和幾百個個體經營的小煤站,靜海縣的不少人靠着“黑金子”養着家。買煤的需求量大,老王的生意就好,牲口車已經滿足不了每天的送煤需求了。1996年,老王花了6000多塊錢買了農用機動車,對於當時還是普遍用牲口車和平板車的拉煤界來說,可以算得上爆炸新聞了。
然而,千禧年以後,隨着靜海縣的發展,不少村子開始集體供暖,天然氣的引進,給了煤業不小的衝擊。2011年,靜海縣一年的生活用煤數量僅爲5萬噸。今年更是下滑到了二三萬噸。從二三十萬噸到二三萬噸,天津市燃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總顯得憂心忡忡,不過掛在他嘴邊最多的一句話是“面對現實,大勢所趨。”劉總說,年輕時賺錢,想不到環境問題。現在知道了,煤炭作爲傳統能源,肯定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國家大力提倡新能源,我們支持,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以後活在烏煙瘴氣的環境裏。”
幾年前,面對市場的衝擊,燃料公司開始改革,公司的員工裁減到十幾人,現在6個煤站,減少到了2個。公司積極和內蒙古優質煤源聯繫,主打無毒無味環保節能的太西煤進行銷售。整體銷量雖然有所上升,但也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市場的情況擺在那兒了,再怎麼想辦法,需求量越來越小的現實不會改變。”提到未來,劉總說,現在市區幾乎找不到煤站了,依他估測,最多十年,靜海縣的煤站,也會消失殆盡的。“那時我們這羣人,應該也都已經轉業了吧。”
最大的願望:有一天能住上不用生火的大房子
老王不懂這些大道理,他只知道,這兩年生意不如以前好乾了,曾經一起拉煤的同行們不是改行了,就是回老家了;年輕的拉煤工來了又走,堅持住的人更少了;曾經自己蹲點兒的大小煤站,變成了廣場、民房;自己想再存錢換輛新農用車,也越來越難了。
老王的老伴兒沒工作,弟弟的智力有些問題,都需要老王照顧,生活有些壓力。不過,能幹的兒子早就賺錢了,老王完全可以退休了,或者去幹點兒雖然掙錢少但是清閒的工作。可固執的老王覺得自己身體挺好,幹嘛歇着。過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到九十月的旺季,他可以把一家子一年的生活費都賺來,現在,雖然賺得少了點兒,那也是錢啊。其實老王不說,其他人也知道,他不退休,還是放不下老主顧。胡家園村、東五里村、西邊莊村……這些老王長年奔波在其中的大小村落裏的村民們,還需要他把煤送去,生火、做飯、取暖。
下午5點多,天已經開始黑了,老王送完最後一趟煤,回煤站交工,遇上了這個取暖季新來的拉煤工小東北。小東北有輛自動裝卸車,老王跟他的車喊“門口翻”,說他平時連用戶的門都不進去,在門口一翻就走了。小東北愛和老王開玩笑,看着老王要回家了,笑嘻嘻地喊,“老王,明天還來嗎?”“來啊,明年估計就看不見你了吧。”小東北像被戳中了心事似的不說話了。小東北明年確實不打算來了,一天等不到幾個活兒,在這兒乾耗着還不如另謀生路。老王開着農機經過冷冷清清的煤站的門口。幾年前,旺季一到,煤站門口就站着好多等活兒的拉煤工,看見一個人走進煤站就圍上去問,“大哥,是買煤嗎?自己弄得走嗎?我幫您啊。”那樣的場景,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老王家也住着需要自己生火取暖的平房,晚上臨睡前,得想着給爐子加點兒煤,要不爐子半夜滅了,一家子都得挨凍。有時候想起來以前長年送煤現在不用再送的老主顧,老王覺得也是個好事兒,自己的生意不如以前好了,說明越來越多人住上了集體供暖的房子。老王想,真希望有天自己也能住上那樣的房子,到那時候,自己真該退休了。本版文/攝見習記者朱瀟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