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也帶來了一些未知或無法預估的挑戰,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太空的威脅。
能給人類帶來巨大恐慌和災難的太空威脅,當屬自然天體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碰撞。事實上,這離人類並不遙遠。例如,近日科學家預測,在2032年前後可能有小行星撞上地球;又如,今年2月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發生的隕石墜落事件。雖然一些報道有誇大危險之嫌,但對此絕不能輕視。通常,這種較大規模的碰撞發生的頻率較低,一般幾十年纔有一次,但它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的損失十分巨大。在過去15至20年間,專家學者、政治家乃至全體地球居民,開始對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可能對地球構成的威脅給予了更多關注。
太空小型天體與地球的碰撞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每秒鐘都會有大量來自太空的微小顆粒衝進大氣層;每年都有直徑超過1米的天體墜落地球;每隔一二十年就會有直徑達到10米以上(例如車里雅賓斯克州落下的隕石)的天體“造訪”地球。而最危險天體的直徑能夠達到數十米,它的墜落能夠將一座大城市夷爲平地,甚至可能令一個國家瞬間消失。不過,這樣的天體與地球相遇一次,需要數百年的時間。雖然這是小概率事件,但並不能因此低估小行星體對地球的衝撞。爲避免天體襲擊地球,人類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以防患於未然。
首先,科學家們需要探測出所有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天體,預測其運行軌道,然後選擇其中最具殺傷力的天體,確定其性質、特徵,並研究出有效措施防止衝撞,儘可能降低損失。其次,根據既定的詳細計劃採取相應對抗措施,現階段,不同國家分別採取自己的應對措施,例如,美國建立了太空警衛計劃,歐盟籌備打造太空態勢感知網絡,俄羅斯正在準備建立針對太空威脅的聯邦計劃,中國也有自己的監測危險天體系統等。此外,還有已經運行了很久的太空探索者協會、B612基金會等機構參與此類研究活動。然而,上述任務的具體落實,是目前全人類面臨的難點。
太空威脅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任何天體都不會受國界的限制而準確地落入某個國家,因此,預防太空威脅需要各國進行廣泛的合作。近年來,聯合國十分重視應對小行星—彗星問題的國際合作,專門成立聯合國近地天體行動小組,由歐洲、亞洲和美洲等多國專家參與,完成了多份重要的研究報告。行動小組還於今年初提出建立全球應對近地面天體威脅計劃,強調成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的重要性。目前,聯合國正在研究該計劃的具體實施,一旦方案通過,各國將定期交換有關太空威脅的信息,合作或參與對方的威脅應對計劃。只要能夠提前做好預警,人類就有可能成功躲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
(作者爲俄羅斯科學院天文學研究所所長、聯合國近地天體行動小組成員,本報駐俄羅斯記者林雪丹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