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2日,是全國交通安全日。這一天,公安部交管局聯合衆多媒體發起的“我眼中的10大交通陋習”網絡調查活動告一段落。隨意變車道、開車打手機……人們在參與調查中也在反思:令人厭惡的交通陋習,自己是不是也有過?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准將每年12月2日設立爲“全國交通安全日”。給“車輪上的中國”繫好“安全帶”,近年來,從“全國交通安全日”的設立到一系列交通法規的頒佈,再到社會各界人士對道路交通管理的廣泛參與,大家一直在努力。
交通安全總體形勢平穩,事故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10年前,我國出臺道路交通安全法,當時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爲0.96億輛,駕駛人爲1.05億人。截至2013年10月底,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5億輛,駕駛人達到2.75億人。
發展帶來了便捷,也帶來了苦惱,人、車、路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明顯增多。怎麼辦?嚴格管理成爲社會共識。
2011年5月1日,“醉駕”正式入刑。重典懲治醉駕,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意識漸入人心,因酒駕醉駕而發生的交通事故明顯減少。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法律實施兩年來,全國因酒駕導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法律實施前兩年下降18.4%,其中,因醉駕導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法律實施前兩年下降10.8%。
緊接着,針對客貨運輸車輛的“三超一疲勞”、針對野蠻貨車的集中整治陸續啓動,闖紅燈要扣6分,甚至考駕照也越來越嚴了……多管齊下,汽車數量的“硬增長”越來越和安全交通的“軟環境”合拍了。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形勢保持了總體平穩!”公安部交管局局長許甘露表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從1996年曆史最高的80起降至2012年的25起。
“順暢”成爲人們的新期盼,交通管理面臨新挑戰
欣慰之餘,我們不能忘記另一個事實:人、車、路的矛盾依然嚴峻。
有數據爲證,2003年,全國私家車僅有不足600萬輛,而截至目前,全國私家車保有量已達到8507萬輛,是10年前的14倍。
汽車時代的到來,讓寬闊的道路變得無法承載、擁擠龐雜的汽車陣,車輛騰挪難行。人們關注交通、關心出行,更期盼交通“順暢”、期盼交通文明。
在控制交通需求限購限行措施相繼出臺的同時,各地也在想方設法挖掘通行潛力,實施精細化管理。自今年9月12日起,爲保證北京市朝陽區朝陽路的交通安全與暢通,朝陽路(京廣橋至慈雲寺橋)由東向西方向主路內側車道設置爲潮汐車道。曾經的“爆堵”路段,如今在晚高峯時也順暢有序了許多。
由此可見,挖掘通行潛力,優化交通秩序,交通順暢是可以預期的。
摒棄交通陋習,在參與中分享平安交通
事實上,解決人、車、路之間的矛盾,避免更多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關鍵一環在於“人”。
其實,在很多時候,交通癱瘓是隨意變更車道引發的。許甘露表示,“8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駕駛人違法行爲、交通陋習導致的。僅今年1至10月份,全國交管部門共查處闖紅燈1400萬起,超速行爲5340萬起,疲勞駕駛148萬起……”
每一個交通陋習都與交通事故密切相關。帶着這樣的認識,一大批交通文明志願者穿梭於街頭巷尾,活躍在網上網下。在江蘇揚州,總是能看到幾個小學生與父母同戴小黃帽,手持紅旗,並排站在路口對過往車輛和行人進行交通文明勸導。“親子崗”的出現,在培養孩子的同時,帶動一個家庭和一批路人自覺遵守交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