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由本報聯合天津市慈善協會、市紅十字會、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市光彩事業促進會和人民網等8家單位共同主辦的天津市第三屆“慈善之星”評選活動,自啓動以來各單位積極統計近年捐款情況,通過梳理髮現,本市做好事不留名的“隱捐”慈善人士逐年增多,彰顯“草根慈善”的強大力量和生命力。
市民“忠善爲民”熱心慈善事業,長期堅持捐款,從不留真實姓名。從2002年開始捐贈,每月50元,捐了12年。近幾年每個月增加到100元,2010年到今年6月共捐4000元。“‘忠善爲民’並不想讓別人知道他是誰,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市慈善協會負責人告訴渤海早報記者,他只是想讓更多人關注慈善公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還有“某先生”今年10月共捐了7筆善款,每筆6666元。還有一對老夫婦,捐了數萬元,工作人員拿去養老院讓老夫婦填表登記參加此次評選活動,老兩口商量後表示,他們放棄評選,把這個機會留給其他人。
像這樣低調做慈善的人還有很多,一位在市慈善協會建立200萬基金的市民也沒有參加此次評選。一名“80後”武警戰士常年在市青基會捐款,他特意告訴工作人員不要宣傳。默默奉獻愛心的“老共產黨員”、“天津媽媽”等愛心人士的隱性義舉組成一股強大的“草根慈善”力量,在本市慈善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越來越多的公衆、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慈善活動,慈善逐步成爲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本市微博網友“vwui”表示,“隱捐”可能逐漸成爲一種常態,說明我國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識正在逐漸甦醒。“隱捐者”的行爲不僅僅是讓幾個人受益,從長遠來講,會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美好。(記者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