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男生在練習雙節棍。本報記者慈鑫攝
12月11日上午9點,凜凜寒風中,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操場上滿是踢足球、打籃球、拔河、攀巖甚至在玩雙節棍的學生。這些體育活動都是朝陽區實驗小學給男生“加鋼”的項目——校長陳立華介紹,根據她近幾年的觀察,男孩的陽剛氣不足已經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男孩講話的聲音一屆比一屆小,稍微遇到點兒困難就掉眼淚,言談舉止中總是缺少應有的精氣神。”這是陳立華與許多老師共同的感受,“男孩子應該給人一種渾身散發着活力、很陽剛的感覺,說話、做事應該總是勁頭很足的樣子。但現在,很多男孩子卻像女孩一樣嬌弱。”陳立華表示,“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綜合性的,比較突出的是獨生子女現象。因爲只有一個孩子,他在家庭的成長過程中本身就缺少性別定位的環境。其次,很多家庭對孩子過於嬌寵、呵護,尤其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家長當然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幸福,問題是大多數家長以爲讓孩子獲得充分的物質保障和少吃苦就是幸福”。
除了家庭因素,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學校體育課不斷受現實環境所迫,呈“溫柔化”趨勢,長跑項目在絕大多數高校運動會上已經銷聲匿跡就是一個典型現象。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主任王宗平表示,“近20年來,爲了降低安全風險,我國大中小學校的體育課強度一再退讓,體育課越來越‘溫柔’成爲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學校更是完全不開展對抗性體育運動”。
2007年,南京理工大學規定2000米長跑作爲體育課必須完成的基本體育活動,並進行全校測試,第一次測試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嘔吐、暈倒等不適反應,很多學生都在網上發帖聲討學校,校方爲此承受了巨大壓力。實際上,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從今年9月開始爲男孩增設“加鋼”課程也並不順暢,陳立華告訴記者:“顧慮很多、壓力很大,最大的顧慮就是學生人身意外傷害的風險。”
“一旦學生在安全方面出現意外,學校的處境往往非常無助。”陳立華說,“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孩子受傷,家裏肯定非常心疼,這一點學校也能理解。如何解決家庭與學校因此發生的糾紛,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完善相關政策,甚至需要國家從立法層面予以解決。”而現狀是隻要學生在學校發生意外,家長都會追究學校責任,輿論也多偏向於支持家長,這讓學校只能開展強度低、對抗性弱的體育活動。王宗平在調研後發現,“身體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甚至連心理刺激都沒有的體育活動,成了體育教學主流課程”。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抗壓、抗挫折的心理素質和勇於挑戰、進取的精神品質,需要通過強壓、失敗和困難的磨礪才能獲得,“不可否認,繁重的學習壓力也能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批評教育也能促成學生的心理成熟,但這些方式都很難掌握‘度’。”王宗平說,“體育運動卻能在可控的競爭、對抗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失敗,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讓學生應對挫折,培養進取精神。體育活動是通過給學生製造小麻煩、小挫折,讓他們克服困難並從中受益的最好方式,這是其他教育手段很難實現的。”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中央對學校體育課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要求,“‘強化’兩個字體現了體育課的改革方向。”王宗平說,“學生僅僅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運動量是不夠的,還要追求強度和質量。”
這樣的共識讓陳立華最終下定決心在學校裏開展爲男孩設計的“加鋼”課程,對抗性更強的橄欖球、摔跤等項目也在籌劃過程中,“爲了孩子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孩子、家庭和學校就需要正確面對一定程度的風險,如果我們今天不去承擔這種風險,孩子、家庭甚至國家的未來可能就要遭受更大損失”。
讓陳立華欣慰的是,不少家長在瞭解了男孩“加鋼”課程的意義後表示支持。“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將孩子置於危險境地,而是要讓他們學會面對困難和挑戰。比如學輪滑,首先就要讓孩子學會怎樣去摔、怎樣保護自己。我們希望向家長、社會傳遞這樣的信息,就是對男孩陽剛之氣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要引起足夠重視”。
近年來,“花樣美男”一詞的流行,使得一些男孩以“花樣”爲榮,但“花樣”一旦成爲主流,社會的陽剛之氣也會隨之減弱,“我們招聘男教師,很多小夥子學歷、個頭、長相都不錯,但整個人的感覺就是缺點什麼,缺的就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學校體育課程的重新設計,讓男生以更強壯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面對他們要扛起的社會責任。”
(記者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