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抵近偵察。段志明攝
這一仗,打得比歷年任何一次都艱難!
打破慣例,“變數”橫生,“看家本領”反而成了潛在束縛;所遇情況都是未知數,並呈環環相扣的態勢向前迅速遞進……遼寧省軍區某要塞區實兵演習指揮所內,作戰指揮員們“一聲嘆息”。
今年以來,遼寧省軍區着眼實戰要求,大力改進訓風、演風和考風,按照“實、查、幫”的思想,突出真演實練、查擺問題,各個演兵場上,颳起了一陣陣求實求勝的勁風。
爭論:新挑戰來了,老規矩怎麼辦?
“既設指揮所遭敵火力打擊,失去指揮功能,命令你部迅速到××高地開設野戰指揮所……”晚10時,演習剛剛開始,導演部便打破常規,打了要塞區指揮員一個措手不及。
作爲海島部隊,從駐防之初,海島防禦作戰便是這支部隊的主要作戰方式,依託既設陣地抗敵更是他們傳承59年的“看家本領”。長期依託既設陣地練兵,讓官兵們潛意識裏對既設指揮所和陣地比較“依賴”,從既設陣地中走出來,之前準備好的指揮網絡、指揮儀器等全都派不上用場,甚至連作戰地圖都安置在既設指揮所內。
毫無準備,這仗怎麼打?
臨時排兵佈陣,不僅是對部隊作戰能力的檢驗,更是對指揮員的考驗!“趕快從圖庫裏把地圖找來!司令部立即在圖上選定指揮所開設地點,偵察部門立即派出先遣組進行勘察,通信部門準備架設通信線路……”經過最初的慌亂,有着豐富指揮經驗的該要塞區黃永軍司令員,穩住部隊陣腳後,當即組織人員對作戰行動方案作出調整,並指揮各部隊有序地組織開設野戰指揮所。
這時,先遣分隊傳來消息:野戰指揮所選址處無水、無電、無通信、無作業環境!架設線路進行電路鋪設,開通北斗通信系統與上級建立聯繫……一時間,各部門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全面展開。
在開設完畢的指揮所裏,黃司令員向記者感嘆:“這些年,我們只知道在既設陣地籌劃、在固定陣地打仗,換個環境、換個背景,部隊真發矇呀!”
剛喘口氣,新命令又下達,一個全新的課題——“島岸一體聯合封控”又擺在了要塞區指揮機關面前。
接到命令,按照慣例,作訓參謀首先想到的是搜關鍵詞:“聯合封控”。雖然這些年逐漸完善的作戰系統裏儲存有水文地質、海域海況、港岸碼頭等7類100多萬字數據信息,但這次搜索讓他失望了:“沒有相關數據和信息!”
挑戰來了!指揮員和指揮機構人員,眼睛離開屏幕也應該知道看什麼,手離開鼠標鍵盤也應該知道幹什麼!就在參謀人員不知所措之際,要塞區參謀長劉士春已經口述出一份作戰方案。6分鐘後,增派勤務、增設防阻設施、增設海中執勤等措施,已在一線海域迅速展開封控部署。
當前的態勢下,許多“老規矩”已經成爲“打贏”的阻礙。不破不立,省軍區周漢江司令員說:“我們就是要瞄準實戰中最核心、最可能出現、平時準備又最薄弱的內容,逼迫部隊改變不符合打仗要求的陳規積習,不斷提升部隊的實戰能力。”
檢驗:戰勝“亂局”,纔是唯一標準
11月上旬,黃海之濱“戰雲密佈”,某海防團年終檢驗性實兵演習考覈拉開戰幕。
置身現場,最爲強烈的感受就是“亂”!團油庫、地方加油站被同時炸燬,水井遭敵投毒,電力系統遭敵特破壞……往年逐個出現的情況,這次一個不落,全部同時上演。一時間,該團保障組成了“救火隊員”,疲於應付,甚至還有幾次忙中出錯。
在導演部,記者看到了“亂”的源頭:90多份導調文書,其中60餘份是隨機導調!
“亂,纔是戰場的本色!”據導演部副總導演、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王勇介紹,在導調形式上,他們採取隨機臨機全程檢驗,最大限度地把程式化的流程演實、演真,把虛擬的情況演活;在情況設計上,立足於打“組合拳”、設“連環扣”,採取多個課題聯演、多種任務疊加的方法,設計危局、險局、僵局,通過變化,把戰術的活性彈出來,把存在的問題逼出來。
詳細翻看隨機導調文書,記者發現最短的只有18個字,最長的不過百字。這些簡短有力的作戰文書,像一聲聲衝鋒號,催促着整個參演部隊向戰場縱深奮力挺進的同時,也讓各級指揮員冷汗直冒。
不管是從平時業務工作,還是從往年的比武競賽成績看,該團保障機關人員的業務技能一直名列前茅,爲啥到了“戰場”上卻不知所措?
該團油運助理員馬玉選說,“過去演練時,涉及保障方面的情況相對較少,處理起來也比較簡單,甚至有時候還挺清閒,像這樣設置連續情況,多路同時處置情況還是頭一次。”
危局、亂局、困局頻頻上演,讓指揮員冒冷汗,部隊冒熱汗的同時,也讓各級指戰員不斷走向成熟。在某海防團,演習已進入海島防衛作戰階段,可是指揮所上報的作戰決心卻被導演部打了回來。“當前的情況判斷不準,後續的情況如何發展,敵人從哪個方向來,規模多大,有什麼目的,這些都研究不細不深不透。”隨即,指揮員帶領機關人員認真研判情況,重新制定了作戰決心,得到了導演部的高度認可。
在黃海前哨,“戰鬥”已到最激烈階段,某海防團指揮所內一條由聯合指揮所下達的“支島作戰”命令躍然屏上。該團迅速將指令通過“三軍協勤聯防系統”通報給駐島海、空軍。沒多久,陸、海、空三軍已聯合擬製出作戰決心和編組配置方案。
思考:還有多少慣例應當被打破?
演習開始前,遼寧省軍區某團官兵在動員部署會上志在必得。以往連續多年的檢驗性演練中,這個團都因“快”而受到表揚。
“要繼續發揚我們的優勢!”果然,演習指令一下達,全團聞令而動。但是,導調組在彙總第一波情況後的“意見”讓該團指揮所內一片愕然——“你們這是用虛假的‘快’掩飾真實的‘慢’!”
原來,爲追求“快”,有的分隊出現了與演習氛圍不相稱的“插曲”:個別戰士爲了減輕負重,急救箱裏的藥品不帶了、防毒面具的濾毒罐不裝了,裝具表面上帶全了卻無法使用;有的分隊爲了不耽誤開進速度,沿途僞裝作業流於形式,不顧敵方無人偵察機過頂時間,趕到目的地後被判定遭到較大傷亡……而在野戰指揮所的開設中,有的分隊不考慮敵情因素,哪裏平整就在哪裏開,且僞裝防護不確實,而拉線找齊、拍形做樣卻精細不差。
“如果潛意識裏視演習、考覈爲爭彩頭、求轟動,那麼昔日的‘亮點’在功利心的驅使下就會成爲未來戰場上的‘短板’!”演習總導演、省軍區周漢江司令員的批評毫不留情,該團演習也被及時叫停。
針對暴露出的問題,該團黨委迅速統一思想,及時糾正了問題。接下來的演習中,全團官兵處處從實戰要求出發,事先準備好的稿子不讀了,自以爲是的“小聰明”不用了,真對真地演,實打實地練。
演習結束後,該團又集中一週時間,對演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總結反思,糾正了“練爲考,演爲看”、實戰化演訓能力不足、部隊作風不夠紮實、指揮員素質基礎不牢等20多個問題,並深刻剖析了憂患意識欠缺、形式主義難消、投機思想猶存等問題背後的原因。該團官兵紛紛表示,“儘管‘仗’打得沒有以往出彩,但收穫卻比往年都大。這仗打得過癮!”
慣例被打破,也讓某預備役高炮師三團預編炮手周偉真正找到了一名防空兵的感覺。
10月中旬,省軍區民兵預備役部隊高炮實彈打靶中,他們按照打仗要求,一改過去僅用“百裏挑一”的七八門校準後的火炮打靶的慣例,採取了用哪門炮練就用哪門炮打的方式進行射擊,並且要求打航模不再打氣球。
方案一經提出,卻讓部分單位直撓頭。調動火炮難度大、費用高,而且每架航模至少都在萬元以上,這樣打到底值不值?過去打氣球,速度相對較慢,航模速度快,能不能打中,大家心裏沒底。
“訓練不是爲了贏得掌聲,打仗來不得半點虛的!寧可要真的打不中,也不要假的‘滿堂彩’!”動員準備會上,省軍區考覈組態度堅決。
在隨後的實彈射擊考覈中,各參考單位防空火器完全按照實戰要求排兵佈陣,對臨空的“敵機”沉着冷靜地進行集火射擊,電光雷火間不斷有“敵機”起火墜落。周偉所在的炮班先後擊落2架“敵機”,贏得了真正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