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上中國選手展風采。圖片來源:新華社製圖:張芳曼
當地時間12月21日晚,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意大利特倫蒂諾落下帷幕。在本屆大賽上,中國代表團共收穫5金2銀3銅,排名金牌榜第四位,超過了上屆大冬會3金3銀4銅的成績。在金牌榜上,俄羅斯代表團以15金16銀19銅排名榜首,波蘭代表團和韓國代表團分獲10金和8金,分居第二、第三位。
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此次低調出徵,看淡金牌,卻在比賽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佳績。對此,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薛彥青表示:“參賽目的以交流爲主,這反而有利於運動員發揮出自己的水平。這些年輕運動員們代表着中國冰雪項目未來的希望。”
正確認識體育的價值,學校體育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長期以來,對於體育,人們的認識五花八門,其中頗多誤解與戲謔。對體育界來說,體育更多是爭金奪銀的代名詞。對教育界來說,體育更多意味着跑跑跳跳、玩玩鬧鬧。在既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中,體育的教化、調劑、勵志、宣泄功能一再被低估,體現重視體育的手段無非是容易引發爭議的體育加分和遠不能體現其價值的體育考分。
人爲的割裂,造成了體育與教育之間似乎無法跨越的障礙。當有人惡意嘲弄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時候,當個別媒體將賽事中的學生運動員、學生隊伍刻意強調的時候,當很多人將“體教結合”、“教體結合”理所當然地當成一種時髦理念進行宣揚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對體育與教育的割裂進行默認和強化。
體育,本來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談何“體教結合”、“教體結合”?如果沒有高智商、高情商作爲儲備,一名優秀選手又怎麼可能登上運動巔峯?伴隨着人們認識的轉變和實踐的糾偏,有些刻板理解肯定會發生鬆動。應該講,此次前來意大利參賽世界大冬會的中國運動員羣體,已經讓人們領略到知識的魅力、運動的風采,他們既用運動成績解答了“高校能否培養出高水平運動員”的疑問,也用青春活力詮釋了世界大冬會基於運動競技而又超越運動競技的獨特價值。
反觀學校體育的開展,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體育與教育的關係、體育課與文化課的關係,如果體育界與教育界不能打通壁壘、資源共享,如果體育發展觀與教育發展觀不能實現同聲相求、高度契合,那麼學校體育就很難走上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道路,甚至難免還要走彎路、回頭路。對此,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常務專職副主席楊立國說:“按教育規律開展學校體育,纔是根本。”
沒有充裕的時間保障,再好的設計都會成爲空中樓閣
楊立國表示,搞活學校體育,競賽是槓桿。開展高水平的學校體育,需要高水平的賽事資源作爲支撐。儘管世界大運會在國內外諸多賽事中並不顯眼,但對在國內無法參與更多高水平賽事、在國際上更無法參與高水平賽事的學生運動員而言,世界大運會是展示風采的平臺,同時也是撬動學校體育發展的槓桿。
不過,開展日常學校體育,更需要時間上的保證和制度上的約束。所謂時間上的保證,應更多着眼於將體育活動的時間還給孩子: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不被文化課佔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不過多被課外作業佔用。所謂制度上的約束,則主要指學生們上體育課或從事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能否得到充分滿足,場地和器材能否得到有效保證。相比較而言,時間上的保證比制度上的約束更爲重要。因爲沒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作保證,再多的舉措、再多的辦法、再多的設計,說來說去都容易淪爲空談。
而將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交給孩子,其實並不是倡導一下、呼籲一下就能立竿見影。說到底,孩子們能否享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還與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有關、與社會領域的價值取向有關、當然更與體育的價值能否得到正確認知有關。如果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問題能從戰略層面得到應有重視,作爲體育鍛煉的主體,廣大青少年從事體育鍛煉的動力應該足以抵擋來自多元選擇的誘惑。
客觀地說,開展高水平的學校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開展日常學校體育形成感召和拉動,但高水平的學校體育與日常的學校體育更多隻是一種互爲補充和依託的關係,兩者之間決不能畫等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文化課輕體育課、重智力培育輕體育鍛煉的日常教學活動已經埋下了諸多隱患。如果這種隱患不能及時排除,如果這種趨勢不能根本扭轉,那麼整個社會都將要爲此持續上繳越來越多的學費。
學校體育想要大發展,發力者不該侷限於教育界與體育界
在意大利特倫蒂諾地區採訪世界大學生冬運會,記者曾就青年運動習慣如何養成、學校體育如何開展等問題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及華人留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得到的答案有的在情理之中、有的則在意料之外:關於運動習慣的養成,特倫蒂諾人更願意將此視作家庭自小培養和薰陶的功勞;至於學校體育的開展,更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的培養。
在特倫蒂諾地區久負盛名的特倫託大學,並未專門開設任何體育課程,而是與社會資源緊密結合,辦起了衆多體育俱樂部。學生只需辦理一張20歐元的健身卡,就可以接觸到幾十個體育項目,從滑翔傘到潛水、從足球到冰球,項目種類之多讓人眼花繚亂。當地的中國留學生說:“再不喜歡體育的人,也會在校園裏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學校體育開展不力,教育界、體育界自然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但這份責任似乎也不是教育界、體育界兩家就能完全承擔得起的。家庭影響的微乎其微、社會氛圍的難成氣候、公共體育服務的普遍缺失、科學鍛鍊指導的乏善可陳,都在影響着學校體育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由此,指望學校體育單靠教育界與體育界聯手就能改變面貌是不現實的,指望學校體育在不取得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情況下就可以打翻身仗的想法同樣是不現實的。
當前的學校體育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更與青年人所應擔負的時代使命不相匹配,不改變現狀就會被時代拋在身後,不改變現狀就會成爲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
改變,必然要發生。但學校體育的改變,不是體育項目進了校園就能完成的,不是設定了體育加分就能完成的。學校體育的改變,源於全社會對體育價值的正確認知,源於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的切實保證,源於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持續推進。我們不指望學校體育幾年、十幾年就會有驚人的變化,但相信只要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那這種改變就必將在不經意的時刻帶給人們無限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