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者最近在陝西省藍田縣採訪瞭解到,千餘年來流傳在藍田縣普化鎮一帶專門用於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間吹打音——“水會音樂”已告別瀕危狀況,不僅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有了更多年輕的傳承者。
“水會”是一種古老的取水形式,即在天旱時人們祈雨的活動,“水會”中的吹打伴樂就叫“水會音樂”。帶有濃厚唐代風格的藍田普化“水會音樂”,源於隋、盛於唐,是唐代宮廷音樂傳至民間後,和民間音樂融合後演繹成的一種地方特色的民間樂種,歷史上是專爲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按照演奏的內容和形式分爲行樂(進行中演奏)和坐樂(室內誦經時演奏),其音樂旋律委婉、清雅細膩、悅耳動聽。
今年60歲的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傳承人鄧印海說:“‘水會音樂’從樂隊和樂器構成、曲目、記譜法等方面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搶救傳承這一民間特有音樂形式,對於豐富羣衆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令人惋惜的是,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創後,多年來一直處於瀕危狀態,樂譜所剩無幾,樂器亦大量丟失損毀,老藝人已相繼謝世,搶救傳承工作刻不容緩。
2006年,藍田普化“水會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爲了讓這一瀕危古樂重放光彩、傳承下去,藍田縣政府組織藝人開展了一系列挖掘、傳習、推廣工作,在文化館成立了水會音樂傳習所,每逢週二、週四晚上,組織愛好者學習演出。
據悉,近幾年,“水會音樂”民間樂團每年組織的大型演出有20多場。如今兩個“水會音樂”民間樂團已吸引了150名愛好者,除了一批年過六旬的老藝人,35歲以下的演職人員已佔到八成以上。“‘水會音樂’有唐代宮廷樂‘九死一生的餘音’之稱,如今一大批年輕人的加盟傳承,不用擔心這個寶貴文化遺產會消失了。”鄧印海欣慰地說。(記者李華陳鋼)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