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土豆平均畝產8000斤,好的地塊上萬斤。”婁煩縣天池店鄉南岔村村民尤同義難掩豐收的喜悅:“以前畝產能達到3000斤就頂到天了。”他所在的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的模式,合作社的300畝馬鈴薯,畝均純收入達7000元。
這是山西婁煩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全縣馬鈴薯產業純收入1.66億元,給農民帶來人均純收入1698元,佔到農民純收入的37.2%,這意味着農民僅馬鈴薯一項就比去年多掙了412元。曾經土裏土氣的山藥蛋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爲了婁煩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科技提升“品質”
產量高、口感好,市場受歡迎,效益翻番
“土豆在婁煩不是啥新鮮玩意,屬於優勢傳統作物,好種、易活,但種好卻並不容易。”婁煩縣農委副主任王俊明說:“依靠科技提升產業水平是不二法門。”
馬鈴薯生產影響最大的就是病毒危害,這讓婁煩的馬鈴薯產量、品質長期在低位徘徊。爲破解這一產業瓶頸,婁煩果斷引進“高端品種”——脫毒馬鈴薯。首先,要過新品種的選育關,這可是個比較複雜的技術活。在馬家莊鄉佔地1000畝的馬鈴薯脫毒種繁育園,防蚜網棚、組培室,馬鈴薯莖尖剝離中心、智能化溫室等育種設施一應俱全,很有點“科技範兒”。在這裏,記者目睹了一粒粒良種從組培苗到商品薯“一家四代”整個的繁育過程。
目前,婁煩實行“公司+合作社+大戶的小流域片區”發展模式,建立完善的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由公司負責免費提供原原種,農戶負責原種繁育,大戶負責一級種薯繁育,合作社負責基地建設,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服務、統一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服務。基地繁育種薯1萬畝,就可滿足10萬畝馬鈴薯種植所需。
與此同時,婁煩還出臺了優惠政策: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用於脫毒種薯推廣,今年又拿出50萬元用於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並在國家補貼30%的農機具購買上又增加補貼20%。
針對當地旱坡樑地十年九旱的特點,婁煩以小流域片區種薯基地建設爲重點,建立“456”新型推廣模式,即採取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等四項措施,應用五個品種對比,推廣旱地起壟栽培、地膜覆蓋等六項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
婁煩縣城北村村民王旭強對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深刻:“新品種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產量高、口感好、有檔次,市場上受歡迎、經濟效益翻番,爲我們這些農民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
品牌提升“身價”
打“婁煩山藥蛋”牌子,每斤多賣幾毛錢,還供不應求
市場對接率低、市場信息把握不夠……農民與各種“賣難”經常不期而至,增產不增收不僅嚴重挫傷農民積極性,而且成爲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掣肘”。婁煩發展馬鈴薯產業也不能迴避這樣的問題。
爲了讓農戶離市場更近些,婁煩成立了榮豐馬鈴薯協會,抱團發展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協會建成互聯網信息銷售平臺,由專家分析全國馬鈴薯的市場行情,並及時發佈價格信息,已成爲企業和農戶掌握市場信息、拓展銷售渠道的重要平臺。協會會長張俊秀介紹說:“現在入會會員達3萬戶,今年的馬鈴薯交易量已達30多噸,新品種暢銷得很,已經賣斷貨了,還有很多人上門來問。”同時,婁煩還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的形式,依託超市、酒店等數十家大型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實現產品與市場的緊密對接。
馬鈴薯要想不愁賣,還必須準確把握市場、緊密聯繫市場、努力開拓市場,實現充分商品化,效益最大化。米峪鎮興旺莊村大學生村官劉婕種的彩色馬鈴薯賣相好、營養價值高,網上銷售的價格是普通馬鈴薯的5倍,市場行情大好。劉婕說。“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積極幫助農民走產業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的道路,讓當地農民儘快脫貧致富。”
婁煩人現在也更有品牌意識了,註冊了“婁煩山藥蛋”等品牌商標,有機、綠色、無公害……時下高端食品應有的內涵,已經逐漸融入其中,成爲該品牌的特有品質;此外,還建立了“婁煩山藥蛋”品牌生產基地5萬畝,並通過綠色有機產品認證2萬畝,讓這小小山藥蛋向着特色化、精品化發展。
“在太原,打出‘婁煩山藥蛋’的牌子,每斤就能多賣幾毛錢,還供不應求。”婁煩縣農委主任王永靈不無得意地說。
目前,婁煩正在改變馬鈴薯的銷售模式,從過去的單一銷售向分級、分品、分檔次銷售,並通過馬鈴薯的有機產品認證、無公害認證、綠色認證,向品牌化方向發展,從而提高馬鈴薯的附加值。
產業鏈條“增值”
實施深加工項目,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如何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婁煩走“園區承載、企業帶動”延長產業鏈條的路子。佔地120畝、總投資2300萬元的惠農馬鈴薯科技產業園已經完工,分爲良種繁育區、加工區、倉儲物流區、休閒服務區和博覽區五個功能區,已成爲婁煩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點支撐項目。
爲了讓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茁壯”起來,婁煩還專門出臺了產業發展規劃,扶持太原惠農馬鈴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搞好馬鈴薯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薯繁育,爲農民提供充足的合格種薯;打造現代種養殖合作社實施的馬鈴薯深加工項目,實現年可轉化馬鈴薯鮮薯1000萬公斤,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快馬鈴薯規模化貯藏庫建設和農戶儲藏窯建設,提高貯藏能力和貯藏質量,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有效解決農民的賣薯難問題。一系列措施,有力促進了全縣馬鈴薯產業的穩定、良性運行。
目前,婁煩已建立馬鈴薯生產基地鄉3個、基地村20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總產量可達到1.2億公斤,總產值可實現1.6億元,受益人口9.8萬人,已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馬鈴薯被確定爲‘一縣一業’的支柱產業,是基於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和悠久的種植歷史。”婁煩縣縣長張磊說:“但現在馬鈴薯產業不再是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業,已經賦予了科技、市場、品牌、綠色等現代農業的諸多內涵,走的是品牌化、科技化、精品化的產業發展之路。”